第九十三章 便意行事(第2/2頁)
章節報錯
滎陽在漢朝有著特殊的地位,漢並天下後,洛陽以東的滎陽是漢朝在關東的最大軍事基地,常駐兵力在十萬左右,不僅部隊規模大於關中,且多為機動性較強的騎兵,是當之無愧的軍事重心。
滎陽是連線關東與關中的軍事重鎮,水陸交通便利。滎陽附近的秦馳道和多條河流可以快速運輸糧食和調動軍隊。
自秦始皇收關東米粟存於敖山,敖倉就成為秦漢王朝時期關東最大的糧倉,向關中和邊關輸送糧食。故而滎陽還起著保衛敖倉的任務,使得它在漢朝的地位非常重要。
這樣屯重兵於滎陽既可以防止內在政治力量藉助軍事力量興風作浪,又可以對關東的諸侯們起到極大的軍事威懾作用。
“滎陽有信武侯坐鎮,諸卿勿慮。朕在信武侯動身之時已特賜其詔書‘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呂后緩緩說道。
眾人聞呂后之言,大吃一驚。呂后竟然允許信武侯靳歙“便意行事”,對靳歙如此信任。
這種待遇可不是一般人有的,大漢第一功臣蕭何就享受過這種待遇。當年劉邦在滎陽和項羽爭奪天下,蕭何留守關中負責糧草調動和兵員補充,為了蕭何能得心應手處理政務,劉邦特許蕭何“便意行事”。
“太皇太后聖明!”群臣齊聲稱讚道。
既然呂后都這麼做了,他們若還揪著滎陽不放,恐怕是個人都知道他們有野心了,呂后自然可治罪於有心之人。
呂后給靳歙這樣大的權力也是無奈之舉,一方面滎陽太重要了,若是駐守滎陽的重臣和關東諸侯聯手,呂后的地位不穩;另一方面靳歙年邁,而且親近呂家,沒有野心。
從呂后違背劉邦定下的“白馬之盟”後,關東諸侯王就具有起兵“討逆”的合法性,呂后自然不會把自己的安危繫於周勃、灌嬰等豐沛老臣。
“稟太皇太后。臣請求朝廷命齊國、楚國、長沙國三國調本國之兵援助隆慮侯,儘早平定叛亂。”曲周侯酈商說道。
“就照曲周侯說的做吧,滎陽是天下中樞,不可輕舉妄動。”呂后緩緩說道。
這段時間天下人的注意力都在淮南國這邊,朝廷忙的焦頭爛額,楚王劉郢密謀造反之事還沒有被人發現。
齊國齊王宮
“今吳王劉濞犯上作亂,操起刀刀戈,淮南國受累。齊王劉襄身為高皇帝子孫,理應為大漢而戰。著齊王即刻調動本國兵馬,趕赴淮南國,聽從隆慮侯統一調動,共同平叛。”長安使者朗聲道。
“臣劉襄謹遵太皇太后詔喻。”劉襄恭敬道。
“還望齊王儘早發兵,若是延誤了戰機,太皇太后難免會有所責罰。”使者讀完詔書緩緩說道。
“寡人明白。”劉襄說道。
“那在下告退。”使者拱手一禮,緩緩退去。
待使者走後,劉襄立刻召叢集臣來齊王宮商議出兵伐吳之事,召平也沒有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