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便意行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彭城楚王宮
“楚王為何不信守諾言,共同出兵呢?吳楚共同起兵清君側,這是早就約定好的事情,如今吳王馬上就要進入淮陽國了,您這邊還沒有動靜,這不是陷楚王於不義嗎?”
“憑藉您的賢能聖德,擁有眾多的人馬裝備,必然可以攻入長安。古人說:‘蒼天賜予的好處不接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採取行動,反而要遭禍殃’。願大王仔細考慮一下這件事。”應高對劉郢說道。
“應高丞相不要著急,楚地廣大,調兵遣將困難。寡人繼承楚王爵位尚不足一年,難以服眾,故而動作緩慢。勞煩丞相暫作休息,待寡人安排妥當,自會遣人告知您,請不要過於擔心。”劉郢不慌不忙的說道。
“願楚王快刀折亂麻,臣先行告退。”應高恭敬一禮道。
待應高離去後,劉郢立刻喚來申公和韋孟。
“丞相,我們現在是不是該出兵了,朝廷軍隊已經在淮南國和吳軍交戰,我們現在如果還不出兵,恐怕會錯失良機啊!”劉郢憂慮道。
“大王無慮,現在雙方交戰的情況我們還不清楚,不能貿然出兵。畢竟滎陽那邊還有朝廷駐軍,隨時可出兵對抗我軍。”
“必須等到淮南國戰事陷入焦灼,朝廷分身乏術,才是我們最好的機會,到時候直取雒陽武庫。大王便可振臂高呼,邀天下劉姓封王誅呂。”
“那麼,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有誰敢不聽從!而後,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劉姓諸侯。恢復諸侯割據的局面之後,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於楚。”
“到時候楚國就是最大的諸侯國,大王您可以呆在長安代替皇帝處理國政,由太子負責楚國,關中和大漢江河以南的百姓和官員都會聽從您的命令。”申公侃侃而談道,堅持此時不能發兵。
“臣以為丞相說的極是。”韋孟附和道。
既然劉郢決定反抗朝廷,自然也對楚國的官員進行了換血,讓自己信任的臣子掌握著關鍵的職位。
“既然兩位老師都這麼說,寡人就不理會那吳國鯫生,命人限制他的行動。”劉郢拗不過這兩位授業恩師,聽從他們的主意說道。
若是劉襄知道楚王劉郢的行為肯定會很開心,嘲諷劉郢做事不夠徹底,都已經準備造反了,還顧忌這個顧忌那個,根本不是成大事的人。只要楚國不及時起兵,那麼吳軍獨木難支肯定撐不了多久。
長安未央宮前殿朝會
“諸位卿家,淮南王不慎中計,率軍出戰被圍,現在落入叛軍手中,導致壽春城兵力虛弱。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暢所欲言。”呂后緩緩說道。
“稟太皇太后,如今吳軍兵臨壽春城下,佔據周邊有利地形,情況對隆慮侯非常不利。臣以為必須要調動滎陽駐軍沿江而下,不然一旦叛軍攻破壽春,吳國後勤將得到保障。吳王氣焰將更加囂張,必會攻武關而入關中啊!”周勃朗聲道。
“太尉此言差矣!滎陽有信武侯坐鎮,自然會根據戰場形勢調兵。一旦滎陽兵動,若是關東諸侯有跟隨吳王造反者,那滎陽不就空虛了嗎?”馮無擇出聲反對道。
“博城侯說的有道理,隆慮侯已經領兵十萬出征,現在再調動滎陽駐軍恐怕有點畫蛇添足了。叛軍看似人數眾多,實則不堪一擊。”呂后緩緩說道。
“稟太皇太后,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老虎搏兔亦用全力,當年高皇帝平定淮南英布叛亂,也是調動了諸多兵馬,才平定了叛亂。此時我軍處於下風,正需滎陽軍隊支援。”灌嬰出言說道。
周勃和灌嬰兩人就是想要趁機奪得滎陽軍隊的指揮權,可呂后焉能不知道他們的想法,怎麼可能輕易讓他們掌兵。畢竟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