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遠慮與近憂(第1/2頁)
章節報錯
佈列提人已經有對大漢用兵的念頭了嗎?
這個念頭一出,李雲棠的精神一下子緊繃了起來。
不是他太過敏感,而是這本書在歷史、地理、軍事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價值;甚至在前世,此書被一位著名歷史學家譽為“古往今來最重要的歷史軍事地理著作”!
而李雲棠第一次聽說這本書,還是因為一則歷史故事:
某年,黃埔常校長調集大軍,試影象清軍於大渡河畔圍殲太平軍石達開部一樣,將那隻承載著希望的軍隊,剿滅在安順場。
可人與人畢竟是不同的,圖書管理員的學識遠勝於石達開,博覽群書的他據說是從《讀史方輿紀要》上得知,大渡河上有一座瀘定橋,從那處可以過河,跳出包圍圈。
後來的戰鬥眾所周知,戰鬥的記載甚至被選去了課文上,名為——《飛奪瀘定橋》!
……
但很久以後李雲棠才知道,《讀史方輿紀要》成書的14年後,瀘定橋方才開始修建,因此這事大機率為後人杜撰;但既然用這本書來編這個故事,也足可見此書在地理軍事方面的地位。
不過有一件事情令他頗為困惑,這《讀史方輿紀要》的作者顧祖禹,是因痛惜明朝不會汲取古今用兵成敗的教訓,才寫下了這本對於山川險易、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之跡,敘述非常詳盡的著作,以便為未來的反清復明的大業作出貢獻。
可一百多年前,漢家江山已被太祖皇帝廓清寰宇、一掃腥羶,這本書怎麼還是被創作出來了呢?
張憲秋看著李雲棠臉上露出疑惑,還以為這位天使未曾聽說過此書,於是接著解釋道:
“昔日太祖皇帝尊奉明帝討伐東虜,天下間致力於驅虜的義士,聞之皆紛至沓來,此書的作者顧文慎公便在其中。”
顧文慎公?愣了一下後,李雲棠方才意識到,這應該是大漢朝廷賜給顧祖禹的諡;張憲秋並未留意前者神色變化,嘴裡還是繼續介紹到:
“太祖皇帝知人善用,更兼顧文慎公熟稔地理、通曉軍事;因而軍機戰策,多有顧公於其中參贊謀劃。
顧文慎公從太祖轉戰南北,凡數十戰,屢有功績;每克一地,便先收攬其地縣誌,而後總覽城廓山川,稽問道里關律,以明縣域沿革,山川形勢、關隘道津。
後太祖克服神都、論功行賞之際,顧公拒不受祿,辭官歸家,潛心著書,寫下了這部洋洋灑灑三百萬言的《讀史方輿紀要》!
其書一述歷代州域形式,二明山川河流變遷,三敘山川關隘戰守之利害,更附國朝總圖,各省分圖及河運、海運、漕運之圖。
讀罷此書,足可言大漢天下之堪輿,存乎一心!”
“張局總的意思是,布夷此舉,意欲圖謀我大漢疆土?”李雲棠越聽越是心驚,若是這套書真的被帶了出去,那後果可太嚴重了!
“眼下應是不會。”
張憲秋緊接著便寬慰了一句,臉上的神色較李雲棠而言,要緩和不少,說話的語氣更是中氣十足:
“他布夷憑什麼圖謀我大漢,就憑在那天竺招募的幾萬土人所編練成的土軍?那些烏合之眾,絕非國朝平緬軍之敵手;守禦天竺諸處、平定土人叛亂尚且乏力,又有何餘力進犯天朝。
再言佈列提國去大漢萬里有餘,走海路尚需半年;暫且不論布軍戰力如何,如從萬里之外遣兵、舉傾國之力征伐大國,那佈列提人就不管泰西局勢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