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不同,並不會影響排練。

交響樂的排程是有自己的體系的。

比如,在總譜中,會清晰的編寫樂器分類。

一頁總譜,其實就相當於單個樂器的一行,這也是為了讓指揮家能夠更加直觀的去看到整部作品的層次。

而排程上更是便捷。

比如,一頁總譜的最下面五行,一定是小提琴一聲部,小提琴二聲部,中提琴,大提琴,貝斯,所構成的絃樂組。

每一行的前方都會標註樂器。

比如uti,就是長笛,縮寫為(FL.),utopolo就是短笛,縮寫為(P.)。

VolinoI,便是第一小提琴,後面標記了II的就是第二小提琴,Vi就是中提琴等等等,各自也有各自的縮寫。

對於世界上最頂級的這些樂團,這些東西不過就是基礎中的基礎,常識中的常識罷了。

而細緻排練中,如何不透過語言的交流,就達成指揮家需要的效果呢?

其實更是簡單,遠沒有想象中的難。

音樂術語的劃分是極其繁瑣嚴謹,卻極其易分辨的。

比如,音響上的從弱到強,便可以有很弱的pp,一直到p,,,f,到達ff的很強。

如果是漸進式的漸強,或者漸弱,也有der的標記。

像是個別音的突然加強的sf,強後馬上變弱的fp標記等等等.......實際上是非常細緻的。

就連音樂的速度都會劃分出相當多的分類。

比如莊板的grave每分鐘40拍,最急板的prestissi是每分鐘208拍。

中間包括了很多人聽說過的名次,比如慢板,柔板,行板,快板等等等......

就連音樂表達中所需要的情緒,也是有非常嚴謹對應的通用語言。

甚至有「如葬禮地」(Funebre)情緒標記,而「隆重」「莊嚴」的(Maestoso),與其非常相近的「著重地」「清晰地」的(Martiale)都會有所區分。

這些東西的資訊量是十分巨大的,普通人很難接觸到,所以,在想象古典樂團排練難度的時候,會有相當大的出入。

這也是為什麼李少傑說要指揮三十多個樂團的時候,全世界的觀眾都覺得十分不可思議。

【就算光從語言交流上來說,感覺都要用死好幾斤的翻譯啊......】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哪怕你李少傑不需要翻譯,能保證不同樂團裡樂手之間不需要翻譯嗎?

......還真不需要翻譯,甚至不需要交流。

這個交流指的是常規交流。

但實際上,這樣的交流也就是日常會用到,完全不影響作品合作。

而在作品的合作上,大家所依靠的交流工具......

只是音樂罷了。

而李少傑的排程十分的簡單。

拿著麥克風,需要試音的時候,釋出的指令相當的精簡清晰。

「VI1,Allegretto,Af!」

這麼一個簡單的指令,即可告知所有人相應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