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只是“契合度”的問題。

說話表達的方式彼此之間或許存在很大的不同。

比如,學生更擅長,更習慣於逆向思維的推導,但老師是正向思維的演變,這彼此之間可能就會有一個接受度差的問題。

有的學生習慣老師“神奇比喻”式的總結,你細緻闡述他可能反而懵B。

但有的學生就是習慣細節的闡述,你要來一個歸納總結的概括,他反而不懂了。

但學習差,很容易給學生一種“我很笨”的錯覺。

而這樣容易讓學生誤解,然後自甘墮落。

這才是最可怕的。

相當一部分學習差的學生,可能會糾結於“我是不是真的笨”,不知道如何尋找自己的天賦。

鑽牛角尖,然後對自己破罐子破摔。

“反正我笨,你怎麼教我也不會,那我不如玩,不如混,不如真的去做一個垃圾。”

然後才會真正意義上的“學壞”。

壞是源自於自暴自棄。

這綜藝裡,兩位國家隊級別的老師,教兩個新人,之所以都感覺崩潰,就是因為多方面因素。

知識本身確實有些超綱,彼此的思維方式也確實相距甚遠。

再加上音樂,聲樂技術這一塊,確實需要一點“感覺”與“悟性”。

真可謂是教育界的災難片。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法教。

進步還是有的。

事倍功半了屬於是。

下一次的節目錄制很快便開啟了。

這次,李少傑驗收了一下兩位新人的成果。

怎麼說呢。

進步著實很大。

這個是不摻假的。

照比之前的水平,有一個量級的上升。

但.

如果真落實到演出,其實還不太夠。

簡單來說。

假設一個音樂劇的完成度大眾覺得70,80分就足夠了,老師們可能覺得90分才夠。

李少傑覺得你不100分還來玩什麼?丟人!

老師演出的分數,或許可以達到110,120。

而兩位新人的分數,或許已經到了75左右。

觀眾們會覺得,還不錯,挺棒的。

但如果和老師一對戰,真的是餡兒都要被碾出來。

很多時候,怕就怕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