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次維也納音樂會的作品外,李少傑又加入了一部大型的交響曲,以及一部較短的音樂小品。

路線已經安排妥當了。

國內兩場後,莫斯科大劇院一場,柏林一場,法蘭西普萊耶一場,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場,義大利馬西莫劇院,希臘阿格利益帕音樂廳。

將流程安排完畢後,李少傑便帶著樂團走上了世界巡演的道路。

而對於李少傑新作的熱度,自然也是在圈內開始傳播。

越來越熱。

藝術行業吧,也不全是好人,哪怕搞的東西是普通人看起來或許“高大上”的文藝工作。

但畢竟狗子哪裡都有,藝術界也不例外。

眼紅李少傑的人可絕對有不少。

而且,與李少傑想法相左的更是一大堆。

眼見李少傑這邊巡演搞的熱火朝天,嫉妒肯定是免不了的。

很快,藝術圈內,便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李少傑真的有那麼優秀嗎?】

這是刊登在某音樂期刊上的一篇文章。

這家音樂期刊,也算是業內比較出名的媒體。

平日裡,很喜歡搞一些不同的,有爭議的話題。

而這篇文章的出現,也確實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從李少傑出道以來,人們對其的評價便是鬼才音樂人,年僅二十餘歲的他,無論是鋼琴演奏,創作,乃至指揮,都展現出了一種無與倫比的統治力。】

【但我想說,這樣的音樂人的出現,對音樂界來說是否是件好事?】

【我認為這不是什麼好事,雖然強大的偶像效應下,後來的音樂人會積極的學習李少傑,而李少傑的風格與創作思想實在是太天馬行空了,會很促進音樂界的百花齊放。】

【但這樣的一件事似乎也側面的證明了當前音樂界的單調,想象力的匱乏,更顯示了似乎音樂界放棄了很多復古文化,但並沒有推動太大的發展。】

【真實是這樣嗎?其實不是!】

【現如今也依然有很多優秀的新生代,可這些新生代在李少傑的強勢下顯得黯然無光,李少傑的成就固然值得稱道,但也因其太過耀眼的光芒,導致目光大部分聚焦於他的身上,極其容易忽略對其他新生代的扶持與關注。】

【我認為,當下音樂行業想要發展,需要的不只是關注李少傑一個,而是需要關注更多的新生代,李少傑無法代表音樂未來的發展趨勢,更不是這個時代的唯一。】

【他的作品很有深度,很能引起人的共情,但他實在被過度的神話了,在過度的神話下,哪怕是李少傑堅定的支持者,也很容易帶給其不該有的壓力,理性客觀來看待,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大家很容易捧殺李少傑。】

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搞藝術的人也不是傻子,自然能看出寫文章的人內心的小九九。

這表面上是誇李少傑,但實際引出“李少傑太猛了,導致其他人無光”這一命題,然後從這個命題開始說“李少傑被神話”。

最後,似乎開始從整個音樂行業的發展,以及關注李少傑個人的發展角度來說話。

表面上為你好,實際上想表達的,就是“你太火了,我不爽”的內容。

很多人看了文章後,皺了皺眉。

這篇文章確實別有用心,而且非常的明顯。

但!

他說的是當今的事實。

由於李少傑的過度強勢,導致很長的時間裡,音樂圈的關注重點全在於李少傑。

以往,音樂圈的很多分支其實多少有點井水不犯河水的意味。

比如

我搞樂團的就是搞樂團,而我搞獨奏的就是搞獨奏,交匯點頂多是在一起“協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