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xx都是xxx”的話。

那絕對就是薩比無疑。

人家如何我不知道,但這種人絕對是腦瓜子有泡。

這種人還偏偏不少。

比如,問“日漫到底算不算文化入侵”。

不喜歡的說算,喜歡的說不算。

有幾個看上去冷靜思考的覺得算,但是喜歡日漫,覺得要冷靜客觀。

但這樣的人由於看待問題的視角有時候不夠深入,極其容易陷入有心人的節奏。

這種爭執的節奏,其實何嘗不是文化入侵的一環呢?

真正需要討論的不是所謂的“日漫”“燈塔大片”算不算文化入侵的一環。

需要討論的僅僅是單個作品,與所謂的“日漫”“燈塔大片”這些大範圍的概念無關。

與“日漫”“燈塔大片”無關。

無論是霓虹,還是燈塔,或是華夏。

其實,文化都是殊途同歸的。

文化本身便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對人性善與惡,宇宙真理爭端,美與醜的一種反思與歌頌。

文化它本身就是好的,就是優秀的。

但,文化這個玩意,本身也是去表達創作者對於一些事物的看法,以及個人的思想。

既然是個人的思想,那麼是免不了會存在有失偏頗,或是夾帶個人私貨的情況。

在接受各國文化,鑽研文化產業,需要做的其實很簡單。

堅定自己的立場。

對自己研究的這個東西起碼要有清晰的個人認知。

最後,少特麼站出來帶節奏。

而到了這個時候,便要進一步瞭解一些問題。

例如戰爭。

對戰爭,很多名家有過論述。

最廣泛的一種說法,便是“戰爭被視為一種外交和zz的極端手段,是一種矛盾爭鬥表現的最高形式與暴力手段”。

但實際上,這樣的定義只是針對於這個詞彙而言。

也多數是參考戰爭論來構建的一個定義框架。

但實際上,現實中,對於戰爭的定義,孫臏早就說過更狠的。

戰爭是為了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所運用的一種暴力手段,方式,途徑。

看上去似乎一樣?

實則不然。

孫子兵法對待戰爭的觀念往往更加高階。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孫子眼中,最好的戰爭方式,永遠是“止干戈”,儘可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就完全可以從其中總結出更為廣泛的戰爭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