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這玩意,很需要方法。

其實,每一個教學者面對的學生,全是“蠢b”。

因為他們根本不會,需要你教。

如果真的都會了的話,還要你教幹什麼呢?

實際上,如果怎麼教都教不會,一定要反思一下教學方式,而不是一味埋怨學生笨。

因為,教學者不只是知識,就連線受知識的思維,都是經過這麼十幾年培養起來的,你不能強求別人擁有和你一樣的理解力。

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需要考慮其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常識能力。

即所謂的因材施教。

而大學生呢?

開始步入考研的大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驕傲。

他們經過十來年的培訓,實際上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絕對是到位的。

之所以有時候學不會,反而是因為不夠謙虛。

喜歡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尤其是因為大學的教材,會涉及相當多的專業詞彙。

這麼一碰撞,自然會產生些許問題。

真正理解專業詞彙的內容,能夠在心裡給出一個最合適的簡單翻譯,才是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

有時候,學習真的沒多難,就是講究一個方法。

可絕大多數的同學,就是撲在方法上。

學習方法,理解方法,記憶方法,乃至於做題的做題方法。

李少傑在介紹做題方法的套路上,就非常的精煉。

首先,看到這個題,你先需要注意到哪個地方,然後第二步注意哪個地方。

第三步開始結合專業知識進行理論應用,按照步驟,一步步簡單化的處理推導。

不說會很簡單,起碼做題上不會一團亂麻。

這無疑對廣大的小夥伴們很有幫助。

而且,這種“因材施教”,即使是對自己的子女教育,也有很大的幫助。

許多帶孩子寫作業被折磨的欲仙欲死的父母,其實就是沒有認識清楚這一層。

人家才建立幾年的世界觀,如何比得上你三十幾年四十年呢?

對事物的接受力與理解能力都不是一個檔次。

所謂的代溝,也無非就是基於此。

講知識反而是次要的,李少傑這次大課,除了抱有“講一點用得上的”想法外,更多的,是著重講一些專業知識以外的事。

就像是反覆強調“學生”身份一樣。

制式化的做題,並不是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只是為了讓基礎紮實罷了。

真正可以放手的舞臺,是建立在紮實基礎上,未來的歲月裡。

一步一個腳印的,才可攀登高峰。

好高騖遠的,永遠只能徘迴于山腳下。

......

“好的,同學們,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

李少傑放鬆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