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求訂閱~月票!)(第2/5頁)
章節報錯
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看法與理解。
但李少傑這麼年輕就能站在這個高度,必定是有其獨到之處。
向小輩請教看法,在真正正經的老學者看來,並沒覺得有任何不妥。
“我是這麼想的。”
李少傑開口道。
“以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來闡釋,音樂藝術的本質,是理念,理念運動過程中,精神及其表現方式會透過感性形式傳達理念自身的先在意義,這是黑格爾音樂理論,甚至是黑格爾哲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而當精神逐漸脫離外在的感性物質材料後,聲音便以一種富於觀念性的感性特徵,承載了音樂的精神內涵。”
幾位教授點著頭。
或許對於別人來說,這些話很難懂,聽到懵。
但實際上對於這些教授來說,單是提起“黑格爾”三個字。
馬上便秒懂。
理解起來其實很簡單。
音樂只是在表達一個人,或者一種哲學思想的“理念”。
當然,也不是故意為了裝b才會用這麼多的術語,只是因為在行業內部,運用術語可以有效的避免理解誤差,確定更多的細節罷了。
“所以我在學習藝術和美學的大框架時,發現了一個音樂的姊妹藝術,那便是繪畫。”
李少傑挑了挑眉。
“於是,我學習了相當多繪畫方面的知識,驚愕的發現,音樂一路上的瓶頸與枷鎖,可以透過藉助【外力】打破,這個外力,便是學習繪畫這另一門藝術”
這意思簡直簡單明瞭了。
如果你感覺音樂上到達了一個高度,難以寸進了。
完全可以去學畫畫。
當然,這只是對於頭部音樂家來說的。
對不同層次的人,是要有不同的推薦。
莫要主次顛倒。
但實際上,如果不至於主次顛倒,學音樂的去了解一下繪畫,學繪畫的去了解一下音樂,都能很好的開啟一個具體的藝術與美學思維。
而李少傑提及繪畫,卻讓教授們眼前一亮。
因為是音樂專業,所以有時候雖然也瞭解了一些繪畫知識,但總會被下意識的忽略。
李少傑這麼一說,馬上就喚醒了教授們的知識點。
“難不成,你的意思是.......”
名譽主席一下子來了興趣。
“對!”
李少傑點了點頭。
“如果看音樂史的話,美術史很難避開,這兩門藝術的發展軌跡太過於相似,甚至完全可以同時記住兩個發展史,相似程度幾乎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比如繪畫的造型與音樂的旋律發展,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旋律變化以級進為主流,緩慢舒展,沒有劇烈的變化,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也是優美舒展的曲線,人物造型平面優雅,像是緩緩展開,線條流暢。”
“而巴洛克時期,因為風格上追求極致的華麗,音樂的樂句開始變得長短不一,節奏律動加強,裝飾音變得極其多。”
“此時,巴洛克時期的繪畫,特別是魯本斯的繪畫,無論是《愛之園》,還是那部非常有名的《銀河的起源》,都可以發現,色彩對比強烈,造型不規整,長短不一,線條,色調細碎的細節幾多,彷彿音樂中的裝飾音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