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那邊不就是傑哥嗎?”

“好傢伙,看到真人了。”

“傑哥,我永遠的神。”

晚會尚未正式開始,各位入座後,便聽後面觀眾席傳來一陣小聲的竊竊私語。

不少人的目光都注意到了第二排唯一的那個年輕人。

整個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第四排。

根本難以找到任何一個年輕人。

偶爾看幾個年紀小一些的,都已然是三十多歲。

絕大多數,就是在五六十歲左右。

這麼一群老傢伙中,混入一個年輕人,衝擊力可想而知。

今晚的頒獎內容,主要的獎項是在音樂藝術的學術方面。

可不是什麼比誰的歌火,誰的表演棒。

今晚的內容,更加偏向於硬核學術。

【理論評論獎】

對於任何學科而言,實操與理論都是會在行業內部產生一個分類專攻的現象。

但卻相輔相成。

就好像科學一樣。

有的人,是研究純粹的理論知識。

雖然看起來對生活沒什麼影響,但其實,這一來是在拔高行業的上限,二來是對已有知識的匯總與精簡,便於後生們學習研究,讓下一代研究工作者少走彎路,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觸碰天花板,突破天花板。

這是一個行業的支架。

而有的人呢,並不研究純理論,而是將已有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

“生產”,這便會影響到普通人了。

這從業者在行業內的兩種發展趨勢,並不是二極體,而是相輔相成。

研究理論的,需要結合實操資料。

而實踐者,需要打下理論功底。

在整個音樂行業,實踐者與理論者具體方向細分無疑是更多的。

音樂的世界太廣太廣,廣闊的像是一部世界史。

再nb的史學家,也不可能對所有的歷史細節如數家珍。

他們可以對所有歷史的大概有所瞭解,但絕對不可能將所有的歷史細節進行科研與挖掘,如果問他最擅長的,肯定只是專精某些時間地點的歷史。

也正是因為如此,今晚臺下的觀眾鮮有所謂的明星,即使是身為表演者的藝術家也並不是很多,更多的都是一些理論上的從業者,或是作曲家等角色。

李少傑左右兩邊的幸運觀眾,一位是國音的教授,一位則是音樂協會的名譽主席。

此時的三人正聊的不亦樂乎。

“李小友,那你所說的,追尋藝術的本質可以透過其他方面觸類旁通,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頭髮微微發白的教授笑呵呵的問著。

雖然不至於是什麼“虛心求教”,但頗有幾分“想要交流各自理解與思想”的感覺。

畢竟,到了這種層次的音樂家,可不是什麼一問三不知,你說啥都驚呼nb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