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漩渦之中,李少傑感覺自己頭皮發麻。

雙方過招的你來我往,簡直都是一層又一層的拳法陷阱。

稍不留神之下或許就是巨大的損失。

目前,在文化領域,是真的糟不起損失了,一點點的動能損失,往往會損失巨大的利益。

這次的交流,網路上很難搜到資訊。

就算有官方的資訊,也只是寥寥幾個字。

【美方稱將與中方進行深度文化交流。】

有句話說的好。

字越少,事越大。

事實也確實如此。

李少傑自己是知道的。

各大交響團,文藝單位,文藝骨幹。

哪怕就是軍方的文工團等,任職的一些頂級大佬,都紛紛動了起來。

而且,在所有人不知道的世界背面,國內的電影公司,也開始運作起來。

為了不匆忙的立項,也為了試著開啟國際電影市場,甚至進行了一系列的資訊共享與分析,在有關部門下放了領導來管控後,影視行業也運作起來。

這裡,的確是資本盛行。

但是,與國外不同,說話的,終歸還是姓社的!!

所以,劇本內容與初步的準備便做了出來。

一部電影的配樂何時介入?

看情況。

普通的爛片並無任何藝術水準,配樂一般也都是在成型以後隨便配配,合適就好,所以,經常會有場景結束音樂沒結束,或是音樂結束場景沒結束的生硬剪輯,給人以割裂感。

但如果是這種檔次的電影,那就絕對不可能這麼隨意。

在電影開拍之前,編劇,導演,便要和配樂師溝通,因為此時,在構思的時候,就會將音樂放在自己的設計裡,溝通參考。

在開拍前,給配樂師劇本的時候,就很可能開始聊音樂了。

然後配樂師開始做素材,做樂句,做動機。

等到拍完以後,剪輯完畢,才開始做音樂。

而這個時候,如果音樂足夠出彩,需要劇情畫面配合,還需要進行商討,或者後續的補拍補剪。

畢竟,音樂不像視覺的畫面可以跳躍。

音樂需要持續旋律和節奏。中間抽掉一段就很難再接上。

無論美術,音樂,還是文化,思想,在現如今的社會,傳播最快最大的,還是電影。

為了交流後續能夠進一步的擴張。

很多編劇導演,早已開始進行了初步的構思,等待這次整體的文化交流。

而且,這次交流相關的新聞管控也非常的過硬。

禁止轉載,禁止評論,而且新聞的版面也很是不起眼。

這樣,既算是公開了內容,也不會被有心人利用到,引起巨大的輿論浪潮。

“不管怎麼說,抓住機會,或是如何反制,那是上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