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傑搖了搖頭。

表情微微有些憤懣。

但眼中的澄澈卻依然充滿理智。

“一次次的碰壁,卻沒讓王道士退縮,甘肅學政葉昌熾識貨,但也只是索要物品研究,並未對藏經洞進行有效保護,只是丟下一句【檢點經卷,就此儲存】。”

“對官老爺失望的王道士,甚至直接給老佛爺寫信,但那時候的大清風雨飄搖,危在旦夕,根本沒有在意這些事情,於是,敦煌這最為燦爛的文化,又繼續被這一位平凡的王道士所看管。”

輕輕一嘆。

在訴說王道士這一路艱辛不易中,李少傑說起了一個令人咬牙切齒的名字。

那所謂探險家的強盜!

“後來,英國猶太所謂的探險家斯坦因來了,在助手蔣師爺的帶路下,手持當地官員開具的許可證,來到莫高窟,想看洞內經文。”

“王道士看到是洋人,斷然拒絕。”

“但一個普通的道士,怎麼敢反抗有當時官老爺引路的外國【探險家】呢?”

“這位強盜不死心,甚至編了一套唐僧西天取經,而他如今又從印度尋跡而來,蒐集唐僧遺典的故事,騙過了王道士,於是得以看經文。”

哄騙,欺騙!

還有正規檔案與手續。

這波簡直飛龍騎臉。

或許,很多人以現在的視角來看,這鬼話根本不會相信。

但這些話,對於一個有些愚昧,而且同樣信奉宗教的小人物......

卻很有說服力。

“最終,斯坦因想買經文,而王道士因為要清掃洞窟,修建道觀,以及修繕維護藏經洞需要錢,於是極不情願的妥協了。”

“後來,法國人,霓虹人,燈塔人......甚至有人暴力的粘走了壁畫。”

“當敦煌文化揚名海外後,意識到了藏經洞價值的大清才真正慌了,撥銀6000兩責令將其運到京城,但這6000兩,層層剝削後,到王道士手中只有香火錢的三百兩。”

“而文物從敦煌運往京城的過程中,也因為層層剝削,文物被途徑的官員貪墨,對僅存的文物,造成了再一次的流失......”

李少傑無奈的搖了搖頭。

大勢如此,王圓籙貧苦的一生,也只能凸顯小人物在當時的無助與可憐。

“他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犯下的罪,是無知,留下的功,是赤誠。”

“起碼,在我看來,他比自私的張大千,比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餘秋雨先生,要更像是一個無私的人。”

李少傑翻了個白眼。

對餘先生學術上的成就,顯然是佩服的。

但站著道德制高點指責別人,首先是自己做到無暇。

反正,李少傑肯定是沒法拋棄十幾年的糟糠之妻。

“其實,我同意餘秋雨先生所言,【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古老的民族正在滴血】,更加同意他所說的,後來研究敦煌的學者,只得一次次屈辱的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交卷。”

“可一切拋棄掉當時社會背景,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的人,在我看來,的的確確,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李少傑搖了搖頭。

畢竟,人無完人。

在敦煌的血淚史面前,餘先生憤怒也是應該的。

可在李少傑看來,真的沒必要站在道德制高點,將錯誤推給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