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敦煌,永遠逃不過一個人名。”

“王道士,王圓籙。”

李少傑說出了一個人名。

王倩點了點頭。

對於這個人名,自然是非常熟悉的。

因為,無論是學歷史,文學,藝術, 宗教,只要涉及到敦煌,都很難避開這個人名。

“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敦煌遺書在國內僅存兩萬件,大英博物館有1.37萬件,法國巴黎圖書館有6000件,俄羅斯民族研究所有1.2萬件, 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有2000件。”

“霓虹, 燈塔,奧地利,瑞典,甚至偷國,都有敦煌文物的收藏。”

李少傑的話,讓王倩心裡一沉。

雖然也知道。

但當巨大到難以想象的數字擺在眼前時,巨大的損失還是令人震驚。

“第一次知道王圓籙這個名字,是在高中課本里,餘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所熟知,在課本中,餘先生將王圓籙貶低成了民族罪人。”

李少傑緩緩說著。

但王倩,彷彿聞到了一絲不太一樣的氣息。

“不可否認,王圓籙是有罪的。”

“生活於清末的王圓籙屬實愚昧, 從小漂泊到入清軍,後出家當道士,來到莫高窟, 王道士覺得壁畫過於媚態招搖,所以, 他重新粉刷,破壞了一些壁畫。”

“但後來受戒為道士的王圓籙卻足夠虔誠,他覺得身為道門弟子,哪怕是在佛門寶地,也不能放棄信仰,修建道觀,卻因此毀了幾尊佛像。”

李少傑的話,令人血壓逐漸上升。

但瞭解那一段歷史的王倩,卻很能切身的體驗到當時的感覺。

“他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莫高窟藏經洞,裡面有公元4世紀到公元14世紀,各種佛教經文,歷史文字,絹畫,刺繡,法器等文物,近乎五萬多件。”

“都說,他將巨量的敦煌文物,廉價賣給了英國所謂探險家,實為強盜的斯坦因。”

“但他其實並不貪財,四處奔波,省吃儉用,錢全部用在了修繕維護莫高窟上。”

李少傑緩緩搖了搖頭。

但王倩可以看得出來,李少傑的眼睛非常的清明。

彷彿不帶一切眼鏡,以客觀的角度,來評價這麼一個爭議人物。

“他對這些文物具體的價值並不知情,但卻可以知道這些東西絕非泛泛之物,信仰堅定的王道士自然知道經文對於宗教的意義,一時之下,他慌亂了。”

“但你知道麼,他第一反應不是據為己有,更不是去斂財,而是想要收容保護。”

王倩靜靜的聽著。

其實,這內裡的很多事,王倩是瞭解過的。

畢竟,在採訪之前,都是會對嘉賓進行系統瞭解的。

對於李少傑新作品的一些事情,以及一些背景的事,更是有所瞭解。

畢竟,這次訪談,主要還是因為李少傑的這個新作品。

“餘先生所謂【王道士一次次隨手取一點出來的文物,在官場上送來送去】其實是無稽之談,身為一個升斗小民的他,拿著兩卷經文,步行了五十里,來到縣城見縣老爺。”

“誰知縣老爺卻說,這些不過是發黃的廢紙。”

“不甘心的他,等到換了縣令,再次拜見,但第二個縣令僅僅是挑了幾卷經文揚長而去,但王道士還是不死心,於是奔赴800裡,見到道臺廷棟,結果,這位道臺大人,卻嘲笑的說【這上面的字還不如我的書法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