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設計這個環節的用意,自然是讓導師的能力更能說服觀眾!

如果一開始的導師演出,是考研了導師的創作能力或表演能力。

那麼這一個環節,就是考研導師對選手們的把控能力。

要麼,你需要靠完美的把控能力,讓每一位學員都發揮自己的作用。

要麼,你就需要直接炸裂出完美的現場,用個人衝爛對面。

無論哪一種,都能讓召集人的身份更有含金量。

多的地方不敢說,但起碼這次的《唱作人》,作品與表演的質量需要佔百分之八十!

一行人離去。

找到自己的戰隊成員後,就開始最後的準備了。

四個戰隊,四位召集人。

【導師的開場演出】【選中的學員表演】【落選卻有看點的學員表演】【組成戰隊後的戰隊與導師的首秀】

這四個大塊,便是前兩期的重要看點。

兩期,奠定一個觀眾們對於選手們最基礎的面熟,以及導師的能力與地位!

為綜藝之外的一些其他聯動互動活動做一些鋪墊,比如投票,猜獎等等。

這次的節目從出題到上場的準備時間只有三天。

考驗的東西很多。

白天準備與排練的時候,也會有工作人員們跟著拍攝,作為綜藝剪輯的素材。

而李少傑所謂的不太穩,其實便是這次音樂實驗的條件之一。

如何看自己作品於音樂本身的觀眾反饋?

自然是弱化一下“唱”這方面的大眾理解能力。

但唱作人,唱的人聲也很關鍵,是音樂中的一環。

所以,李少傑選擇了英語作為演唱語言。

第一次聽,大多數的人聽不懂,或是很難第一時間get其中的意思。

這樣,觀眾們的反饋便全建立在音樂本身帶來的情緒感染之上。

反而更能透過觀眾反饋來看音樂帶來的直觀第一體驗。

有助於未來去做音樂的思路。

而奇怪的融合想法之類的,自然也是與選手們溝通商討並且製作以後看過效果的。

不得不說,李少傑戰隊的這些人實在是太“五花八門”。

搞霓虹風格電音的韓蓓蓓。

不走尋常路的說唱選手劉澤。

戲曲出身的陳君如。

聲歌系歌劇出身的楊馨葉。

這四個人,想要排戰隊節目......給李少傑起到助力......很難!!

大家都有自己的創作思路,也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

如果不是在李少傑的主導下,戰隊排位賽的節目呢肯定是要打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