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先比著再說!(求訂閱~月票!)(第1/4頁)
章節報錯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秦盛榮與宋雨萌.......
那就是“瑟瑟發抖”。
李少傑就不用說了。
之前直接給吳俊優揭到塌房的事情還歷歷在目。
自己雖然不至於是虛假創作人,但根基不穩,還是會慫一些。
而高慧潔老師......
秦盛榮與宋雨萌還算得上是科班出身。
起碼也是在音樂學院受到過系統教育的。
但此時,身邊這個高慧潔老師,彷彿讓兩人回到了大學時代。
彷彿又看到了導師敲著桌子,怒罵著自己豬腦子,幫自己改論文的樣子。
不敢說話。
而唱作人們的感覺也沒比這倆人好哪去。
怎麼一個唱作人比賽的綜藝......踏馬的突然就變成了百川獎+青歌賽?
壓力驟增。
錄製也便如此的進行著。
當然,雖然選手們有些擔憂比賽的要求是否更高,但其實還好。
無論李少傑還是高慧潔老師,對於綜藝的要求其實並不高。
只存在這麼一個底線級別的“不錯”“很棒”“可以”。
起碼,你要有一定的專業素養。
畢竟,流行音樂的作曲門檻其實很低。
流行樂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若說之前倒是還好,但從16年往後,真正傳唱起來,帶有一定熱度的流行歌曲,他們的創作者,“非科班”的作曲家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沒有受過系統訓練的作曲家大火。
很多大眾總會覺得.......“非科班的作曲家更接地氣,貼近大眾,貼近生活”“科班學生會被條條框框束縛,非科班學生更能發揮才華”“高手在民間”云云。
“天賦”。
“不接地氣”。
不可否認,確實有這樣的問題。
但其實這都只是“倖存者偏差”導致的認知偏差罷了。
科班與非科班的分界線,其實並非是學歷。
而是知識放在那裡,你是否去學了,你是否去用了,是否能用的好。
有時候,科班學生不努力,最後憑藉半瓶子水混圈,也會混成“非科班”,創作快餐商業音樂。
而非科班的選手,努力提升,學到了科班生的那些知識並且運用得當也不是不可能,這個時候非科班的選手,也就變成了“科班”出身。
畢竟,總是有非科班的選手在經過努力與天賦的雙重加持下,實力不比科班差,甚至作品還要讓科班的學生去研究。
但太少了。
非科班的音樂愛好者非常多,嘗試作曲的更多。
但撲街的明顯也更多。
更多的非科班作曲者的能力其實並不強,有時候恰到錢以後,很難虛心保持本心,再去進步,名氣越來越大,但作品越來越水,盲從之下,便做出了不太妙的審美引導。
有些非科班的作曲者,哪怕是知名後,也只能寫寫單旋律,這恰恰滿足的絕大多數聽眾“只聽旋律”的要求,你聲部多了反而會覺得聽的“亂”。
大眾不知道也不在乎,單旋律的寫法其實只是入門。
所以,大眾認知中所謂在民間的“高手”,其實放在行業整體來看就是入門。
審美提升與行業技術發展的速度完全不同,導致其中的鴻溝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