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吧,經過一再削弱的鄭國,他們的總人口還是約有一百三十萬,集中到南部與東部之後,生產力非但沒有下降,還出現了一種上升趨勢。

那個是人口集中,便於調配勞動力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再來也是足夠的危機感在鞭策鄭人賣力勞作。

晉國的智氏還教了鄭國君臣一個乖,搞得鄭國開始嘗試大批抽調青壯入伍訓練,一旦被逼急了的話,不看質量看數量為前提,拉出十五萬軍隊應該能做到?

以滅國為目標去開戰?鄭國君臣意識到爆發的是一場滅國戰爭,他們怎麼可能不用心去打,形勢越加不妙就會變得越加瘋狂,拉著普通人一塊當柴火燒是遲早的做法。

要不然,怎麼說勝利容易,滅國之戰難打呢?

正是因為一旦讓某國知道自己面臨生死存亡,他們很大機率會拋掉一切內部矛盾,轉而一致對外啊!

“魏氏接下了一定會盡全力攻打鄭國?”智瑤正在看相關情報。

不止是魏氏的情報,他們的情報太簡單,大多是圍繞著跟鄭國博弈,再加上跟楚國和宋國的邦交。

其中,楚國的邦交還是智氏幫忙牽線。

對魏氏來說比較鬱悶的地方在於,楚國的新令尹白公勝將所有注意力轉到國內的平叛,等於說短期內不可能跟魏氏有太多的互動。

“魏氏應該有心思跟楚國平分鄭國?現在楚國那樣,魏氏應該慶幸的是提議沒有正式提出來。只是,魏氏想要單獨滅掉鄭國,看似難度不是一般的小啊?”智瑤很清楚機會來了。

什麼機會?就是魏氏一旦在攻打鄭國時兵力折損太多,恰恰就是智氏發動內戰一舉吞併魏氏的時機。

說到底,能夠獨吞的話,智瑤憑什麼跟別人一起瓜分晉國?

“韓氏……,他們先天不足,沒有強力的盟友自己辦不成什麼大事。”智瑤翻到了韓氏新一次入侵秦國的情報。

不對,新一次是以國戰形式攻打秦國。

這一次,狐解作為名義上的主將,全程卻是孫武在發揮。

他們將秦軍吸引到白翟境內,三方在各個地方展開了不下於三十次的大規模交戰。

孫武事先得到了智瑤的囑託,以消耗韓氏和秦國的兵力為主。

當然了,奔著消耗兵力而去,事情卻要做到不留痕跡,很是考驗孫武的辦事能力。

智瑤從情報得出的結論是孫武將事情做得很棒,看上去所有的損失都合情合理,哪怕某個區域性損失慘重,完全是負責指揮的人不按照命令列事所導致。

這種操作其實不難,洞悉到某人的個性或是行事手段,明知道會有問題又進行委派,肯定會出事啊!

至於為什麼明知道會出現問題還委派?孫武只是提出建議,講了可能發生的事情,怎麼任命是由狐解或韓庚去決斷了。

這一波,韓氏摺進去了約一萬左右的兵力,成果是殲滅了參戰的將近兩萬秦軍,以及約三萬左右的白翟人。

智氏、魏氏、狐氏和鍾氏當然也出現了折損,合起來約是六千左右,真不能算少了。

智瑤所知道的是,韓氏對這一次的出征非常滿意,從頭到尾禮遇孫武不說,大軍沒有歸師就有人聯絡智氏,送來了一批禮物。

那些禮物並不是韓氏送給智氏,說白了就是韓庚無法直接賞賜孫武,需要走禮物轉交給智氏,再由智氏去對孫武論功行賞。

其實,韓庚的做法才是當代最正確的操作手法,換任何一種方式都將引起糾紛。

智瑤看完了情報開始處理國事。

包括秦國再次委託周王室表達了對晉國的服軟,願意交納貢品之類。

少不得宋國重新靠攏向晉國,只是負責邦交的物件變成了魏氏。

吳國比較有意思,他們抗議晉國對齊國的兼併,不止跑去周王室那邊抗議,還號召列國一起譴責晉國。

“勾踐重新在跪舔夫差了啊?”智瑤看到了一份情報,嘴巴里那樣說,表情卻變得凝重起來。

事情是這樣的,勾踐不待在自己的都城,跑去“吳”伺候起了夫差的日常,包括但不限制於刷馬桶以及陪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