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舉行會盟的變成兩個國家,分別是先提出會盟的楚國,以及後面邀請列國之君會盟的晉國。

因為楚國有派遣使節邀請晉國的關係,智瑤在決定舉行會盟後也派人前往“郢”都邀請楚君章。

相信楚國君臣在知道晉國使節的來意後,一定先是滿臉懵逼,隨後便是怒不可解吧?

畢竟,之前智氏跟楚國就在互相建立友好關係,後面魏氏也跟楚國有所往來,無不說明晉國最強大的兩個家族都有意跟楚國緩和乃至於是改善關係。

肯定也是智氏和魏氏對楚國的主動,導致楚國生出了得寸進尺的想法,更想趁著晉國再一次內亂引領風騷,哪能料到內戰狀態下的晉國依舊選擇剛正面。

所以是,楚國錯誤地估算了晉國的形勢,同時也將晉國想得太軟弱了。

所謂楚國君臣的怒不可解,說白了無非就是楚國覺得晉國會亂上一段時間,本身的內亂暫時還沒有完全平定,想著要乘機佔便宜,結果遭到晉國的正面應對而惱羞成怒罷了。

晉國和楚國又開始針鋒相對,苦的其實是各個諸侯,諸侯中的勾踐則是絕對會感到很快樂。

勾踐沒有遵從盟約,不但殺死了吳君喜,並且大肆吞併吳國的疆域。

說勾踐瘋狂吧?他沒有忘記歸還吳國從楚國、宋國和魯國那邊奪取的地盤,僅僅是無視了莒國的主權要求。

然而,理智好像跟勾踐也沒有關係?他在“黃池會盟”答應了一系列的事情,不說全部違反盟約,只是在最關乎禮儀的存亡絕續上面違反就是最大的問題。

如果是其他人那麼幹,或許會引起很大的震驚。

大家一看違反盟約的是勾踐?大概就是滿臉淡定地說:哦,是他啊。

沒有其它理由,在誰看來勾踐幹了什麼都不足以感到意外唄。

答應前往“雍丘”參加會盟的諸侯不少。

後面晉國要在“商丘”舉行會盟,諸侯懵逼了那麼一下下,清楚這是晉國又跟楚國對上,著實不想站隊。

按照以往的經驗,一旦晉國跟楚國對上,三五年肯定分不出勝負,說不得又是一場百年戰爭。

以往諸侯挺不住,著實不想再經歷一次!

關鍵問題在於,諸侯不能無視晉國的邀請,尤其是中原的國家,他們需要好好思量什麼叫“遠水救不了近火”。

以為自己很聰明的魯國,他們答應前往“雍丘”會盟的決定不會推翻,完全可以同時派人去“商丘”參與晉國主導的會盟。

所以了,魯國這是在幹嘛?不當謎語人就是在騎牆,騎在牆上還搖擺手臂向世界打招呼。

“魯國……”智瑤剛得到訊息,直接被逗樂了。

魯國屬於不管死不死都要往死裡作啊?先跟違反“黃池會盟”盟誓的越國走得那麼近,後來迫不及待答應前往“雍丘”會盟,然後又搞出了騎牆的行為。

如果說魯國立場堅定也就算了,遭到晉國入侵時,有跟魯國直接接壤的越國哪怕是裝樣子也該派出援軍,楚國也不能對魯國遭遇入侵無動於衷。

畢竟,大家除了維護臉面的需要之外,怎麼都要用實際行動告訴其餘小弟:對於保護你們,我是認真的!

現在魯國那種行為,以後楚國、越國等有盟約的國家不去支援,理由能夠找到一大堆。

智瑤這邊得到的回饋是,受邀的中原地區諸侯全部會趕往“商丘”參與會盟,其中包括了鄭國。

至於南方?那邊的國家其實不少,只是跟中原列國有所接觸的也就楚國和越國,像蔡國、曾國、桐國這種楚國的附屬國已經失去獨立,什麼百濮、楊越、閩越、陽禺國、夜郎……等等一些國家或部落聯盟則是幾乎沒有跟中原有過接觸。

越國的勾踐已經應邀,願意派遣大臣前往“商丘”參與會盟,他本人則是會前往“雍丘”參與楚國舉行的會盟。

這一下,魯國跟越國成了同樣的國家。

以後,魯國君臣再自詡“君子國”的話……,不管他人信不信,反正魯人自己信了。

中原地區的國家,看似除了魯國之外都不傻?

比較難受的是,其實中原現在也沒有剩下多少國家,只剩下鄭國、魯國、莒國、杞國、邾國、薛國、滕國、邳國、郯國,其中大半都是湊數的。

秦國?他們並不是中原區域的國家,自己獨算西邊一國。

這一次,秦國將會參加“雍丘”的會盟,不出意外接下來就是反晉聯盟的一份子。

另外,智瑤這邊打探到訊息,趙氏的代國也會參加“雍丘”的會盟。

沒錯,趙氏就是會用代國的名號出場,他們的確也篡了代君一系的國祚,搖身一變成為諸侯的一份子,就是沒有得到周王室以及大多數諸侯承認。

想來楚國這一次會帶頭承認趙氏的諸侯地位?不出意外前往參加“雍丘會盟”的諸侯都會承認。

智瑤一行人平平安安抵達“商丘”城外,受到了宋君欒攜大臣迎接。

“魯、越、鄭、國、郯、邾、薛、滕皆往‘雍丘’會盟。其國之君,抑或邦使亦在‘商丘’。”宋君欒一臉的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