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新一輪的內戰中,要說智氏在哪裡的吞併最為順利,沒有任何疑慮就是對南境的行動。

晉國南境長久來的絕大部分割槽域就屬於範氏,他們在那裡的統治可為是根深蒂固。

上一次魏氏會那麼輕易接受智氏的調和,主要就是因為魏氏想要快速兼併範氏在南邊的封地和人口,選擇接納改為凡氏計程車皋夷的這一支,對於當時的魏氏明顯是最有利的。

後來,魏氏並不是沒有想方設法消除範氏的影響力,只是上一代人還沒有死完,範氏百多年的影響,豈是能那麼容易就抹得一乾二淨?

這一次,士皋夷對智氏起到的作用該怎麼說?不算什麼雪中送炭,其實大概就是一種錦上添花吧。

當然了,士皋夷的幫助肯定是有作用,他要認清楚自己的出力多寡,錯誤認為自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再表現出貪得無厭,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

畢竟,魏氏的教訓就擺在那裡,憑什麼讓智氏視而不見?

用現代的說法,一旦士皋夷難以滿足,智瑤才不會允許有那麼一顆隨時會爆的炸彈存在。

“對魏氏的兼併不是那麼順利,魏斯一死會讓局勢得到改善嗎?”智瑤已經回到‘新田’城中,正在檢視新的戰報。

目下,魏氏在南方的封地已經被智氏全面控制,什麼時候能安穩下來,看的還是智瑤吩咐下去的一系列舉措對魏人有沒有用。

魏氏在其它區域的封地?狐氏侵佔了大河中下游的一片,鍾氏停在原地踏步,相反智氏的戰果比較充足。

說起來,不怪晉國的非公族搶班奪權,簡單說就是晉國的公族著實太沒有用了。

比如這一次,智氏給了鍾氏擴張的機會,他們卻是連機會都抓不住。

並不是鍾氏不想,只能說他們的戰鬥力就那樣,欺負國外的那些弱國沒有問題,對上國內的其餘卿位家族不被暴揍都算不錯了。

“鍾氏三個‘師’打不過駐守城池的四個魏氏‘旅’,還真是預料之內啊。”智瑤放下情報。

如果戰事是發生在野外,也許三個鍾氏的“師”能跟魏氏的四個“旅”打得有來有往。

城池攻防戰本就是守軍佔更大的優勢,何況鍾氏的戰鬥力上限就擺在那裡。

再則說了,魏氏正在面臨生死存亡,不是毫無戰鬥意志,便是心懷死志進行頑抗。

鍾氏對上的是心懷死志的魏氏守軍,遠比平時會更難打,兵力對比差不多是三比一,該攻不下城池就是攻不下,難道不是挺正常的嗎?

總的來說還是鍾氏不夠強大,能從狐氏可以攻下魏氏一些城邑看得出來。

狐氏這一波佔得便宜不小,他們面對的是守軍兵力較少的一些魏氏封地,儘管是佔了便宜,事實卻是勝於雄辯,人們也只在乎已經發生的結果。

智瑤在好奇一個問題,魏氏的那一支重步兵到底去了哪裡。在“魏”城只是見到了約一千左右,其餘卻是好像失蹤了那般。

按道理來說,魏氏應該將重步兵屯駐在“魏”城,哪怕最終會消耗在戰場上,怎麼也能夠拖住智氏的主力部隊更久。

然而,魏斯是有留一部分重步兵在“魏”城駐防,更多的重步兵不在“韓”地,沒有在西北部的戰場上現身,真是就那麼莫名的消失了。

另外有一點挺讓智瑤感到困惑的地方:“既然魏氏能夠有組織地進行遷徙,他們怎麼不協調各方部署抵抗……”

好像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魏氏不是沒有抵抗,乃至於武裝了大量的青壯,只是他們幹得比較倉促,有給智氏和其他家族造成一些麻煩,未能最終改變結果罷了。

至於說魏氏開始遷徙?那是在確認南境必定失守之後,很清楚僅以西境的資源和人口扛不住智氏、韓氏、狐氏和鍾氏的聯合。

曾經非常強大的先氏、趙氏和郤氏,尤其是郤氏,他們先後倒在了圍攻之下,魏氏真不覺得自己比先氏、趙氏或郤氏更強。

那些家族中的趙氏給了魏氏一個很好的到頭作用,明知道扛不住還是及時做出割捨,起碼在晉國除名之後,或許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存在。

總之,魏氏的重步兵大部分不見了,連帶著魏氏的一些核心族人也是未能確認去向。

一直到智瑤即將出發前往宋國之前才有確切的訊息傳來,魏氏消失的重步兵出現在秦國境內,同時魏獲成了秦國的一名大夫。

那麼就是說,魏氏除了轉移人口前往西北部的山區之外,他們還將一部分遷移前往秦國,其中最為精銳的那一批人變成了秦國的一份子?

“逃亡狀態下的魏氏確實養不起重步兵,硬拉著也會是廢了的下場。轉投到秦國,獲得大片的土地,似乎能維持下去?但他們哪來的信心,認為接下來我不會對付秦國?”智瑤感覺自己有了越來越多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