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智瑤還是會做相應的準備,也就是豫讓一旦反叛會有應急措施。

上位者再顧及情面,一些該防的事項,不可能不做的呀。

根據程武傳回的情報,魏氏在“魏”地各處的兵力遠比之前偵查到的要多。

他們抽出四個“師”去攻打韓氏之後,“魏”城裡面至少還有四個“師”的兵力駐守,同時各處城邑與鄉間都是被武裝起來的魏人。

那麼一看,形勢好像變得挺明朗?魏斯做了智瑤曾經做過的事情,召集青壯並進行武裝,打算用那些臨時武裝起來的青壯抵抗智氏的入侵,哪怕無法真正擋住也能拖慢智氏的進軍速度,或是造成智氏更多的麻煩?

智瑤必須承認一點,也就是魏斯著實幹得漂亮,能夠真正認清局勢,擺出完全不過日子的架勢,哪怕嚇不住智氏,韓氏、狐氏和鍾氏或多或少會被影響。

魏斯那樣做之後,一下子令人判斷不出魏氏到底有多少兵力,肯定也加強了魏氏未淪陷各地方的防禦力量,產生的後續影響更是太多了。

比如,智瑤率軍來到“安邑”,本來是能夠不用攻打直接繞過去,看到“安邑”上了城牆的守軍不少,輪到需要顧慮一旦繞開不打的話,後勤線會不會遭到威脅了。

“攻!”

智瑤必須看一看臨時被武裝起來的魏氏青壯戰鬥力怎麼樣,有多強的戰鬥意志之類,攻打“安邑”也就成了一個需要實施的軍事行動。

他們從“邯鄲”出發時有帶上攻城器械。

那是一些早就打造好的投石車、臨衝、攻城塔之類的大型器械,本來是要用於投入對“魏”城的攻打,用在“安邑”可以說是一種大材小用了。

攻城的命令被下達,首先發威的便是一字排開的投石車,它們早就經過了校射,傳達命令後在一陣木頭的“嘎吱”聲中投出石彈。

智氏的投石車是回回炮的款式,看上去體積十分巨大的同時,射程也比諸夏傳統的投石車遠得多,投擲的石頭肯定也會更大。

它們丟擲去了一顆顆被打磨成圓形的石彈,一部分命中城牆,傳出了很大的碰撞之聲。

石彈命中城牆並沒有一下砸得塌方,造成凹陷則是一種必然,只是凹陷的程度對城牆並不致命。

那些越過城牆砸到城內的石彈,城牆之上的守軍凡是挨一下不死也殘,隨後就是城內一陣急促又短暫的慘叫聲,引發了一聲聲驚恐的喊叫。

也就是城外的智氏眾人看不到,要是看到觸地之後還帶著極大慣性繼續向前滾動的石彈,它們碾過一個個魏氏計程車兵,留下一地的肉渣,一樣會被嚇壞的。

投石車幾輪的齊射之後,其餘的攻城器械在人力或畜力的幫助下緩緩向前。

一陣鼓聲被敲響,原本靜立不動計程車兵踏步向前,隨後他們超過了正在前進的攻城器械,距離城牆約一百五十米,攜帶勁弩的智氏士兵停在原地開始齊射覆蓋城頭,靠近七十米之內輪到攜帶弓箭計程車兵加入對城頭的覆蓋,剩下手持近戰武器計程車兵則是加速奔跑起來。

扛著梯子計程車兵來到城牆下方,與其餘袍澤合力將梯子架起來,過程中只是遭到守城士兵少許箭矢的攻擊。

這是魏氏的守軍被一輪輪騎射的投石車給嚇懵了,同時遭到了智氏弓弩手的壓制,否則魏氏的守軍絕對會居高臨下對智氏不斷箭雨覆蓋的。

智瑤看到僅是使用普通梯子都能成功登城,上去的先登還能牢牢控制住城牆,心裡大概對魏氏留守各城邑的兵力構成有點譜了。

“除卻攻城將士,留下一‘師’,餘者開拔。”智瑤臉上沒有了之前的嚴肅。

講實話,傳來到處都有魏氏重兵的那會,得說智瑤是有些擔心的。

現在嘛?事實證明臨時拼湊起來的武裝,事先沒有經過充分的訓練,起碼應該教導接收指令,要不然就是一幫烏合之眾。

智瑤對這一套挺熟悉,魏氏集結起來的青壯連守城都堪憂,更不用說拉出來打野戰了。

所以,智氏只要調來騎兵巡視,一次兩次將敢於出來浪蕩的魏氏武裝消滅,其餘各城邑或鄉間的魏氏主事人就不敢再出來浪了。

而騎兵這玩意?智瑤現階段至少能調來兩萬。

事先沒有徵召那麼多騎兵,無外乎是對攻城的作用不大,再來就是騎兵的消耗遠比步兵更大而已。

有需要會讓事情變得不一樣,總比智氏一個又一個城邑打過去要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