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性格決定命運(第1/2頁)
章節報錯
智氏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已經被迫中斷,原因不是缺乏勞力,主要是管理者的缺失以及糧食供應的難題。
現在但凡有管理能力的人,他們無一不是軍隊需要的人才,智氏已經發動對魏氏的兼併之戰,肯定要從工程中抽調管理者入伍,勢必會讓工程缺乏管理人員。
失去管理人員之後,哪怕是糧食依舊供應得上,打從實際上工程也進行不下去了。因為極可能會是越做越錯,做越多錯越多的一種現實。
這一次中斷的影響可大可小,好多已經完工的地段極可能需要重新來一遍,乃至於因為停工對當地造成破壞性。
比如說,某個河段之前被截留,工程無法繼續下去,堤壩肯定是要掘開,要不然就等著水漫堤壩再造成大面積的洪澇。
一旦掘開堤壩,真的不是重新再修個堤壩那麼簡單,代表的是下游的挖掘成了白用功,一些開挖的水渠提前放水而被侵沒,導致某些地段出現漫水的情況。
當然了,很多人看來停工是一件值得的事情,乃至於認為大賺特賺。
畢竟,在他們的認知中開疆拓土比什麼都重要,沒有什麼代價是不能付出的。
智瑤並沒有馬上前往“新田”那邊,甚至連晉君鑿都帶到“邯鄲”了。
講道理,智瑤就是應該待在“邯鄲”這邊。
沒有太難理解的地方,長久以來“邯鄲”已經成為智氏的另一個核心,訓練軍隊的大本營在這裡,距離“鄴”城也不遠,能夠更及時地獲得軍備上的補充。
“臨近冬季便可全佔南境之地,它處亦有所得。”司馬穰苴回到‘邯鄲’對智瑤進行該有的彙報。
這一波,智氏還是比較注重南部,絕大部分力量用在南部,其它部分就有點顧不上了。
司馬穰苴又說道:“現下,魏氏在‘魏’集結一‘軍’有餘,或是朝夕東進,抑或攻打韓氏。”
智瑤沒有半點意外的地方,再怎麼說“魏”地都是魏氏的老巢,不可能缺了應急的兵力。
現在的問題是魏駒已經死亡,魏氏沒有能夠一言而決的主持者,他們哪怕立魏斯成為家主,短時間不可避免會陷入內部混亂。
這個任何一個失去首腦的勢力都會發生的事情,即便新的首腦再有能力,一樣需要時間搞清楚內部情況,或是剪除掉內部一些不服從的人,使得整個勢力能夠政令通達。
“臣料,魏氏或以戰逼和韓氏。”司馬穰苴說道。
魏斯是魏駒的嫡子,今年好像才十七歲?
如果能力足夠的話,年齡其實不是什麼問題,智瑤六歲就開始發力,十歲參與到智氏的管理層,十六歲全面掌握智氏。
然而,魏斯並不是智瑤。
魏斯雖然有聰慧的名聲,人卻是在正常範圍之內,以前一直是在學習當中,或許有接觸到管理階層,可能在成長起來之後會很厲害,目下不過是一個非常稚嫩的少年。
智瑤問道:“南境可抽調多寡?”
司馬穰苴答曰:“不可過二‘師’之數。”
智氏用出其不意的方式大肆攻略魏氏在南部的封地,並且還有一個凡氏幹裡應外合的事情,看似一切進展順利,離真正實施控制卻還有一段距離。
“必勝之局,為何操之過急?”司馬穰苴問道。
現在是多個家族圍攻魏氏,哪怕會有一些波折,最終的勝利一定屬於智氏,對吧?
那麼,鞏固已有的戰果,接下來再穩紮穩紮消滅魏氏,不行嗎?為什麼要冒險在沒有完全吃下南部之前,迫切地對魏氏最難打的“魏”地動手呢。
司馬穰苴又說道:“韓氏既已入局,便是損耗韓氏絕佳時機。”
某些時候智瑤也是那麼想的,充滿不確定性因素的地方在於,韓氏的戰鬥力著實堪憂,出現韓氏被魏氏逆推的局面,到時候內亂會持續得更久。
如果韓氏攻打魏氏不成,反而是韓氏被魏氏侵佔大量封地,結果列國出兵干涉晉國內亂,智氏肯定是要出兵對戰列國聯軍,說不定到時候會讓晉國出現東西對峙的局面。
司馬穰苴沒有想過出現那種局面的可能性嗎?不應該的呀!
連那個可能性都沒有猜到,司馬穰苴哪來的資格去蹲武廟?
所以,智瑤在等待司馬穰苴後續有什麼說法。
司馬穰苴就是一個意思,機遇也代表著危機,或許內部會有一些人跳出來,完全可以趁這個機會進行剪除。
當然不是智氏的族人蹦躂,智瑤給了他們一個大目標之後,恰是他們最有奮鬥精神的階段,每一個人都在等著那個大目標實現。
智氏的族人失去團結的精神?最可能發生在智氏立國之後,他們沒有得到想要的好處,心生憤懣之下乾點什麼。
那樣一來的話,智瑤短期內根本不用擔心智氏族人引發什麼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