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行路難(第2/3頁)
章節報錯
歷史上的“陳倉”一直是秦國重要的糧食儲備地之一,倒不是“陳倉”本身的農業生產很富足,主要是從巴蜀運輸糧食到“陳倉”儲存,需要時再取出來作為軍隊的糧秣。
在不是“八百里秦川”之前,秦國很仰仗來自巴蜀的糧食,不止每每都能起到救急的作用,平時也維持了最大基本盤的糧價穩定。
之前,原國就在根據智瑤的提醒在陳倉附近尋找進入漢中的通道,果然在“陳倉”的西南找到一處,也在斜水附近找到另一處。
前面那條可修建的通道歷史上叫“故道”,後面那一條則稱呼為“褒斜道”。
其實,要是從隴西郡那邊找,一樣能夠找到進入蜀地的通道,只是顯得太過遙遠,哪怕入蜀的道路會更好走一些,關乎到軍事行動方面,一般是取近不求遠。
一旦是軍事行動,參與的人數會非常多,平時的消耗將是一個非常誇張的數字,補給線越長在運輸途中的消耗就會更多,怎麼可能因為難走就捨近求遠呢?
當前自然還沒有“故道”或是“褒斜道”的影子,兩處可作通道的探索也還在進行當中。
下面提交上來的方案比較傾向於“故道”這一條通道,原因是斜水那邊不止有河流,當地的褒谷嶺也加大了修建通道的難度。
智瑤就是過來親自看看沒有被修建起來的“故道”是個什麼模樣,親眼看到遍處的窮山峻嶺,開始懷疑在這邊修建棧道值不值得。
歷史上的秦國修“故道”和“褒斜道”的原因是他們被困在關中,沒有其它通道可以進入巴蜀。
原國不一樣,除了可以從秦地進入巴蜀之外,還能夠選擇其它的方向。
“修建如此棧道,死傷勢必眾多,工程之艱辛亦是難以想象。”智瑤看著層層疊疊的群山,發出這樣的感概。
智寬眨了眨眼睛,表現自己的困惑。
他們這些封地在秦地的貴族,肯定更希望在秦地修建進入巴蜀的通道,使得巴蜀的物產可以經過秦地,優先獲得巴蜀的物產是一方面,作為一條商道途經地的好處更多。
原國已經掌控商於之地,那邊進入巴地哪怕也是需要經過條條艱險,問題是一旦進入漢中之後,想再深入就好走了許多。
智瑤不斷思索,想道:“我記得三國末期的魏蜀之爭就是大多集中在對漢中郡的爭奪?當時魏國和蜀國經常能出動十餘萬大軍在那片區域廝殺,能容得下那麼多兵力,代表道路已經被開發出來了。”
既然到了三國時期是那樣,不正代表只要找對了方向,原國一樣可以根據當地條件開通進入漢中的便捷通道嗎?
智瑤忽視或是根本不知道的一點,魏國跟蜀國一再在漢中郡對峙,秦地的“陳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爭奪點。
不過,沒有先秦和兩漢開闢和維護那些棧道,好像處在棧道出入口的“陳倉”也就不再顯得多麼重要?
智瑤倒是清楚一點,一個本來就進出困難的區域,若是隻有單一的出入口會很難維持對當地的統治。
原因?把那個單一的出入口卡住,直接就能讓當地自成一個王國了。
對於目前的原國來說,巴蜀的進出通道是不是多樣性不重要,找到最好走也能更節省時間才是最重要。
“子午谷在哪?”智瑤開始後悔當初的地理課不認真上了。
從秦地進入漢中的眾多通道中,其實子午道是最適合大軍透過的路線,只不過這裡不但需要一再翻山越嶺,植物的茂密程度也是超乎想象。
問題是,將樹木砍伐而已,總比修建棧道更安全。
“李唐時期修建蜀中棧道,最大的一次事故好像是死了五萬多人?”智瑤在腦海中翻找到了這個歷史片段記憶。
巴國那邊沒有提供修建棧道的傷亡資料,倒是智開在巴地生活時期看到了巴地的人們對“巴”都城那邊的怨恨。
修一條通道能搞得舉國沸騰,能夠猜測到巴國修建棧道的付出了吧?
原軍對蜀國的入侵已經過去四個月,智瑤獲得的資訊卻要間隔兩到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