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逢同為首的一眾越國大臣出現,來到王座左右站定。

「諸位方才可聽詳細?」勾踐問道。

眾臣異口同聲應道:「詳細。」

勾踐問道:「如此,可有建議說與寡人?」

逢同出班,說道:「大王,此或是原王故意示弱?」

勾踐挑了挑眉頭,說道:「且詳細道來。」

站在國家的立場,誰願意看到他國肆意擴張呢?無非就是能不能去阻止的問題。

越國沒有那個能力阻止原國擴張,只有在得知原國對外用兵的時候,越國抓住機會趕緊跟著擴張一波。

所以,勾踐在知道原國派軍北征之後,果斷再一次對莒國用兵,還是奔著滅掉莒國的目標。

在勾踐與越國幾位大臣的討論中,他們認為原軍出征燕國出結果,怎麼都要耗費三年以上,還不一定能夠滅掉燕國,哪裡能想到沒有一年的事情就出結果,並且那個結果還是燕國君臣主動歸附原國。

事後,勾踐再次召集幾位大臣,商討來又商討去,猜測是不是燕國過於弱小,實在是太不經打,稍微被原軍嚇唬一下就舉國投降了。

至於說,原軍北上消滅了二十餘萬異族大軍?得勝班師的原軍確實帶回了十幾萬俘虜,可是當前的時間節點之下,真的沒有諸侯太將異族放在眼裡,稱王了的幾個國家覺得自己上也能辦到,才不會因為原軍擊敗二十多萬異族而感到驚訝。

逢同的意見是:「臣以為,恰是異族入侵燕國,燕國早已無力招架,原軍擊敗異族解救燕國,燕國君臣再被脅迫,方有內附一事。」

眾人紛紛贊同,個別人還說是原國撿了便宜。

逢同又說道:「如今,原國在秦國、燕國用兵,鄭國貴族謀圖復國牽扯原軍兵力,原國在造新都,聽聞代國亦有異動,難有餘力干涉與我,方有遣使來告之事。」

瞧瞧,原國是看上去疆域遼闊,可是麻煩也不小。

說明盲目又迅速的擴張之下,攤子太大了會讓力量也被分散和牽制,導致根本無力干涉另外的強國想做什麼。

越國是強國嗎?以現在各國的實力,越國毫無疑問就是強國之一。

正因為越國是一個強國,無法集中力量的原國怎麼敢輕易對越國使用武力呢?

施於越出班,建議道:「我王或可假意出兵東來,用以試探原國?」

逢同想說話,王座上的勾踐先開口了。

「東來?假意出兵?」勾踐似乎挺感興趣的。

施於越說道:「東來根源為故齊所有,以道理齊為原所並,乃歸於原,原並未接納,使其暫為無主之地。」

論起來,東來的主權在齊國,原國吞併了齊國之後,接過了所有的主權,等於在國際社會上大家認可原國對東來擁有首先佔領權。

類似的「公約」一直到兩千多年後還被遵行,不是某個國家滅亡了,周邊的國家都能肆意去搶奪土地,想搶除非實力夠強,或是得到戰勝國的允許或預設。

勾踐摸著下巴說道:「便是說,寡人出兵東來,若原軍大舉開來,可陳述並無攻佔東來意圖,以此消弭戰端,亦知原國尚有餘力與寡人一戰;若寡人出兵東來,原國無有舉動,恰是原王瑤確實無力干涉。」

施於越大聲說道:「正是!」

事情有那麼簡單?到時候要是原國不肯退兵,真的跟越國開戰,豈不是真的開啟了戰端。

然而,事情不是那麼看的。

越國現在就是要吃掉莒國,無論原國會不會出兵,他們都想吃掉。

如果越國真的會與原國開戰,勾踐一點都不想在莒國舊地開打,會讓莒國舊貴族站在原國那邊,使得原軍擁有「人和」的優勢。

非打不可的話,將戰場設在東來那邊,到時候擁有「人和」的一方說不定就成了越軍,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