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不同的需求(第2/3頁)
章節報錯
新繼位的宋王得先為父親發喪,原軍暫時放開了對“商丘”的全面封鎖,允許宋國使節前往現存列國通告宋景王駕崩的訊息,再邀請列國派代表參與葬禮。
今天,一身縞素的宋王得出城,單車來到原軍營盤。
接待宋王得的人是智開。
兩人見面時沒有半點尷尬,互相見禮之後,交談中不提戰事,只聊宋景王以及彌子的事情。
“我妻已無礙,醫匠告知予我,調養之後仍可懷孕,只是三年之內不宜。”智開告訴了宋王得這個訊息。
宋國是子姓宋氏。宋國沒有稱王之前應該稱呼宋得,稱王之後可以稱呼子得,繼位後則是稱呼宋王得。
也就是說,春秋戰國時期,稱呼貴族連姓帶名就是在罵人,對有王號的人連姓帶名稱呼則是變成一種尊號。
宋王得聽了露出大喜的表情,連聲道:“如此便好,便好……”
智開那句話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彌子仍舊為太子妃,再來則是以後剩下男孩也會是嫡長子。
這對現在的宋國很重要,幾乎是唯一的精神寄託了。
智開又說道:“日後,購由可在大原為官,便是無所作為,仍可享子爵之位。”
購由是宋王得的兒子,宋國國祚保留將會是儲君。
這個等同於是原國開給宋王得投降的價碼,表示作為太子妃的親族,還是能夠得到優待。
其實沒得說,哪怕是到後面的王朝,從敵國嫁過來的王后,或是其餘在後宮有品階的女人,他們的兄弟一般也能憑姐/妹而得富貴。
不這麼做的話,反而會讓人非議某王朝的小氣,認為連親人都不肯善待,對待其他人肯就要要更薄情寡義了。
宋王得沉默了一小會,笑得比較勉強,說道:“父王喪禮畢,得便會開城投降。”
整場戰役就只差最後一步,原軍不是沒有能力攻破城池,只是再怎麼說太子妃都是宋國公主,能給宋國留下最後的體面,還是應該留的。
在“商丘”外挖了一年半壕溝,圍困城池的將士當然會對觸手可得的軍功飛了有意見,只是社會的運轉就是那樣,歷來只有高層才能決定應該怎麼運轉,下面的人只能被動接受。
原國高層要的是儘可能平和的接收宋國,不讓宋國人對原國的統治抱有太強的牴觸心理,減少戰後的反抗,得到原宋國人的服從與支援。
在那種訴求之下,給予宋國王室體面,乃至於給宋國人一些優待,普通人會懷疑誰才是戰勝一方,高層那麼做則是有自己的出發點。
智瑤本來在看書,得到請示讓智開進來,問道:“宋王已經離去?”
“是的,父親。”智開坐到了下首的位置,坐下後才說道:“營中多有議論,是否過於優待宋國。”
智瑤繼續看書,一邊問道:“太子以為呢?”
在外人看來,智瑤選擇優待宋國是給太子妃面子,承擔壓力的人當然也就變成了智開這位太子。
如果不處理妥善,智開可就要遭到軍方的排斥了。
說白了,對於參戰的人來說,勝利其實是其次,他們要的是軍功,有軍功才有爵位,包括土地、財富、奴僕也需要軍功。
以正常眼光來看,像極了智瑤在打壓漸漸抬頭的兒子,避免智開的威望太高,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智開笑著說道:“大原擴張過於迅速,秦人、燕人、越人與其他人難以懷柔,宋人則不相同。”
越國也有公族成為原國的嬪,只是不為太子妃的話,生下的孩子對統治的繼承權排名太靠後,乃至於根本沒有希望接位,越國人心裡的想法肯定跟宋國人不一樣的。
以後智開跟彌子的兒子成為儲君,再成為原國的君王,等於血管裡流著宋國王室的血。這個對宋國人來說就是最大的藉慰,他們在天然上對原國的敵意也就不像其餘被滅的舊國遺民那麼強。
有一個辦法可以減少那些亡國之民的仇恨,也就是將他們公主生下的孩子分封到當地,成為統治他們的領主。
只是,原國目前的君王是智瑤,要等到智開繼位才能進行那種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