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健忘的楚人(第2/3頁)
章節報錯
越國滅掉吳國之後,他們重新啟動了運河工程,沒有耗費太大的國力就將本來快完成的運河完工了。
當前有一支原軍正在司馬穰苴的率領下攻略大江以北的越國疆土,也是原軍第一次進入那片土地,很多事情並不瞭解,想要了解需要當地人透露,再由原國這邊人的去進行驗證。
智瑤將智恆喊進來,吩咐道:“你即刻動身前往淮南,請穰苴將軍配合尋找熟知淮水河況之人,並親自勘探河段能否通行。”
智恆不知道前因後果,明白只需要完成任務就行,應“諾!”下去準備,當天就動身了。
駐紮在睢水北岸的原軍當然不是隻窩冬,收集睢水北岸的可用舟船之外,有大批的輔兵正在砍伐樹木,還有匠人在趕工製造舟船。
睢水河段的舟船先一步被楚國和宋國徵集,壓根沒有剩下多少讓原軍徵用。
收集材料與製造舟船鬧出的動靜比較大,一點都沒有避開楚宋聯軍,擺出的陣勢就是原軍必將繼續南下。
在漫長的等待時,屈懷會三天兩頭來原軍這邊出使一趟,期間甚至有宋君欒寫信給智瑤的插曲。
屈懷頻繁往原軍這邊跑,一定有帶著刺探軍情的目標,他看得越多,回報的資訊更多,楚宋聯軍就會感到更加緊張。
原軍這邊打造舟船,一開始還是十來天才下水一艘船,一個月後每日下水的船隻多達十來艘,舟的數量則是更多,速度方面實在是太過驚人。
之所以一開始會顯得慢,純粹就是收集材料拖慢了製造舟船的速度,等待材料累積足夠,加工的速度增快,製造的速度肯定也會變快。這個不止是原國這邊的工具種類之多的功勞,其實是流水線生產顯示出了該有的效率。
眼見著原軍的舟船每日增加,楚宋聯軍的擔憂不斷加重,深怕原軍明天就會展開渡河。
在這種擔憂之下,本來位於“犬丘”的楚國水軍開始行動起來了。
這一天,一支原軍來到了“谷丘”睢水河段對面的山頭之上。
他們每一人身上不是挎著弓就是揹著弩,甚至山頭上還能看到床弩的身影。
山之下便是睢水河段,對面也是山壁。
所以說,諸夏取名字真不會亂取,一旦某個地名有“丘”或是帶山字旁,當地就一定會是山地。
智瑤也在山上,注視著睢水下游不斷靠近的楚國水軍,發現那些船隻根本沒有船桅的設計,航行全靠人力划槳。
要不怎麼說楚國、吳國、越國在水軍的船隻上都是互相模彷呢?核心或許會有區別,外觀則是基本一致。
智瑤有在“琅琊”那邊見識過越國的戰船,親自登船進行各種觀察,評價方面只能說很差勁。
不過,年代畢竟是戰國初期,能造出長度約276米,船寬約368米,還是兩層結構的船隻,其實就已經挺厲害了。
同時代的歐羅巴那邊,西歐、北歐、中歐還在茹毛飲血,他們能玩得動的只有長度不足三米,寬約一米左右的小舟。
希臘各城邦在造船方面倒是很有成就,他們的船隻設計思路是一種十二比一的長寬比例,也就是十二米長才一米寬。一般的戰船長度約是三十七米,寬度只有三米左右,船是平底船,船艙卻有三層。
希臘人在戰船設計思路上那樣玩,主要原因是地中海的海浪不是太大,造船的思路也就跟諸夏的西漢時期差不多,水平線上的船體比較高。
倒是波斯第一帝國在船隻製造技術上全面領先各文明,一度還造出長度接近百米的超級戰艦。恰是他們的造船技術領先希臘各城邦,才是波斯第一帝國屢屢主動入侵希臘。
古希臘和波斯製造的船隻跟諸夏這邊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戰船具備了船帆和划槳兩種動力。
“大翼三十二條,中翼七十八條,小翼兩百餘。”智瑤很有耐心地一一清點。
這種規模的船隻絕不是楚國在睢水某河段臨時製造,他們沒有那樣的時間,越國和宋國也不會允許。
智瑤幾乎可以肯定淮水確實可以通航,尤其能夠進入泗水,再經由泗水進入睢水。
“後世好多河段根本無法行船,乃至於運河幾年不疏通都不能用……”智瑤覺得挺稀奇的。
為什麼會那樣?其實跟環境的變化有直接關係。
當前時代各處充滿了樹林,大量的河灘也沒有變成農田,自然不存在水土流失的問題。
後世會變成那樣,主要是河流中攜帶的泥土太多,一再流動與沉澱之下,河床肯定就會越變越淺。
跟降雨量也有關,上游的降雨變少,水位必然越來越低,某些河段乾脆就寬度一再減少,還怎麼行船呢?
“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