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不講武德啊!(第1/3頁)
章節報錯
原國大軍一路如遇無人之境一般長驅直入,速度最快的羽林軍從跨越國境到抵達“薊”僅是耗費六天的時間。
“我們一人三馬,晝夜不停地行軍,依舊耗費三天才到燕國都城三十里外,速度快倒是快,好像繞了不少彎路?”程武不滿意,非常的不滿意。
羽林軍從一出現就註定要承載特殊的歷史使命,他們享受最好的待遇,一再被灌輸是原國最鋒利也是速度最快的“矛”,肯定要從嚴要求自己。
程武就是羽林軍的統領,按理說身份無比尊貴,何時何地都應該保持亮麗光鮮,此時此刻卻是滿臉汙垢,身上衣甲顯得髒亂。
羽林軍的將士情況都差不多,任誰晝夜不停地奔襲六百餘里,模樣看上去都不會多好。
一路上,他們吃喝拉撒睡都是在馬背上,每一人都有跑死或是丟棄的戰馬。
這一次是羽林軍的第一次出戰,等於迎來檢驗他們成色的第一次挑戰,個人未來的前程,屬於集體的榮譽,決不允許首次迎接挑戰就存在汙點。
至於說失敗?原國軍方已經忘記“失敗”兩個字應該怎麼寫,只有“成功”兩字寫得怎麼樣的概念。
對於還沒有經過實戰就擁有特殊番號的羽林軍,他們遠比其它部隊更想做到盡善盡美,使自己的初戰更加趨於完美。
所以,羽林軍不允許失敗,只怕一切做得不夠好。
程武看著遠方的城池,目光變得無比銳利。
奔襲應該怎麼打?不光是速度要足夠快,其它的細節和應有的戰術一點都不容馬虎。
他們快速突進到“薊”三十里左右的時候,找了個隱蔽的地方進行駐紮休整,其中的一些人則是拿出早就準備妥當的燕國款式衣裳,偽裝之後分批進入“薊”城之內。
因為沒有無線電的關係,進城的羽林兒郎自然無法與外面的袍澤進行聯絡,他們想做的事情順不順利,只有等到發動的那一刻才能分曉。
各自分工之後,保證自己能夠完成任務無比重要。
尤其是對軍隊來說,分工之後的任何細節出現錯誤,對於整個集體來說都有可能會迎來滅頂之災。
東籬延像是一個無所事事的燕國人那般在“薊”的城門附近閒逛。他的字首是東籬,名是延。
東籬原本是家鄉某莊園的一種地理稱呼,與“東郭”的意思相同,原國不斷出現變革,鼎革之下人們得知可以給自己想一個字首,到底是氏,還是姓,其實他們也不知道。
春秋戰國稱氏不稱姓,到兩漢姓氏才模湖化,逐漸走向合一。
智瑤在進行改革,不敢說奢望走進人人如龍的時代,只是希望自己能夠創造一個“人人為人”的國度。
在以往,沒有姓或氏,雖然都是一個腦袋兩隻胳膊兩條腿,他們要麼是工具,不然就是塵埃;擁有姓和氏才被當權階級認可為人,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特指的“民”。
一項事關國策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有一個迴圈漸進的過程。
智瑤無法透過一紙政令立刻改變事實,太過於粗暴很難把控事項的進度,並且極容易出現不可控的亂子。
原國進行的是對某人徵召,進行登記造冊的時候,本有姓氏當然是原樣上報並記錄,沒有姓氏則會被提醒自己想個字首。
這樣的玩法之下,出現什麼稀奇古怪的字首都不令人意外,大多數沒有姓氏的人一般會以自己熟知的地理方位來作為字首,比如東籬、東郭、東鄉之類。
東籬延就能看到不遠處一個叫田上裳的袍澤。
這位田上裳所選的字首就是“田上”,名字的由來是他家祖輩無比渴望擁有一件衣裳,到了父輩幸運被應徵入伍改變家庭命運,想要擁有衣裳的執念卻是留了下來。
這個“田上”的由來挺心酸,他們一家子沒想過竟然能擁有名下的土地,闔家老小將得到的土地開墾成為農田,不去已經成型的定居點居住,選擇直接在田地的中間蓋起了窩棚,居住在田地裡面了。
看東籬延與田上裳的狀況,無不說明羽林軍的成員並非全是來自貴族之後。
其實,羽林軍裡面的貴族之後只佔了兩成不到,其餘都是來自普通家庭。這些普通家庭的成員,他們比起沒有自己房屋、土地的人一點都不普通,與老牌貴族一比卻是又顯得很普通。
什麼都是比較出來的,有比較才有上進心,人的慾望其實也是社會發展的源泉,慾望有正面和負面,可是到了真的人人沒有慾望的階段,人類社會也該步入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