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處心積慮(第1/3頁)
章節報錯
直接殺掉對方首腦,再去吞併勢力?這種做法具有可行性,問題是顯得過於粗糙,想要整合的麻煩不會少。
近些年秦國與代國合作了很多事項,見面就談友誼,動輒就是兩嬴為一家,抱團取暖的成份居多,真沒有認知到了兩家只有合為一家才有出路的地步。
秦軍約定日期而戰果然成功欺騙了義渠,兩天後的凌晨做到全身而退。
周邊的異族都覺得諸夏列國講信譽,作為異族的他們也幹不出約戰卻逃跑的事情,哪怕知道秦國在諸夏列國中比較特別,義渠怎麼會知道秦國這麼不要臉呢。
等待義渠發覺秦軍逃跑,盛怒之下出兵追擊。
秦軍的輕騎兵與代國的騎兵合作伏擊了前來追擊的義渠萬餘人騎兵,雙方廝殺了一整個白晝的時間,以義渠敗退而落下帷幕。
“義渠可知原國發兵之事?”趙毋恤重新跟秦君刺會合,問起了這事。
秦君刺被問得陷入遲疑,想了想如實答道:“未可知也。”
關於義渠人知不知道秦國面臨的險境,著實是有些不太好說。
義渠存在的時間挺長,只不過他們跟諸夏這邊很不一樣,概略來說就是義渠人更加愚昧一些。
諸夏這邊的各國對於邦交早就玩得很熟絡,義渠人還停留在等待有需要再去找人,找到人先吆喝一聲,願意合作就一塊喝頓酒,不想合作互相都別浪費時間立刻轉頭走的階段。
在軍事思想方面,諸夏已經整理出了一套套理論,義渠人玩得就是跟著感覺走。
簡單來說,義渠連文字都沒有,不具備成體系的教育,可能有天賦異稟的人,知識卻無法使用更科學的方式傳給下一代。
另外一點,諸夏這邊的列國,他們認定誰是敵人會花更多的心思打探訊息,包括義渠、白翟、樓煩等異族勢力極可能字典裡連“情報”這兩字都沒有。
先進文明遇到落後文明為什麼能進行各種碾壓?不是簡單的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從思想到做事方式的各方各面都存在差距,落後要捱打絕對是至理名言。
為什麼兩宋碰上遼國或金國是被暴打的一方?兩宋或許在文學高度上碾壓遼國或金國,但是國家政策先天走歪,再加上武器裝備與軍事思想真沒有多少勝過遼國和金國的地方。
他們合兵一處,退到了汧水的上游。
這個地方在“雍”西北方向的兩百里開外,距離另一個異族勢力烏氏僅有八十里不到。
烏氏同樣是一個歷史很悠久的部落聯盟,只是比起尋求擴張的義渠,他們顯得相對溫和。
秦國跟烏氏的聯絡很頻繁,尤其是智氏對騎兵進行改革之後,秦國加強了跟烏氏的貿易,主要是以各種物資向烏氏購買馬匹。
不得不說的是,烏氏人很會養馬,同一類馬在烏氏人的牧養之下會更加膘肥體壯。
如果不是秦國一再出了意外,秦庭已經有計劃對烏氏實施兼併,為的就是肥一波的同時,獲得烏氏人的養馬技術。
兩國關係不錯,秦國卻是想要吞併烏氏?這不能說秦國不是個東西。
國家與國家之間只有在互相奈何不得對方的前提下會講友誼,打得過要不要打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輪到明明有能力吞併一個國家,不會有任何第三方來阻止或有能力阻止,吞併了也能獲得極大好處,偏偏礙於友誼甚麼玩意之類不去吞併才顯得愚蠢透頂。
一句話來概括國家的準則:國與國沒有愛恨情仇,只有利益永恆。
趙毋恤一次與秦君刺的再次會面,談了一些事情,比較突然地問道:“我可有得罪孟氏?”
這個“我”指的是趙氏代國。
秦君刺心裡一突,佯裝不解地反問道:“何有此言?”
趙毋恤說道:“孟氏力破目視寡人,眼中難掩殺意。”
秦君刺做出一個愣住的表情,卻也是真的愣住,一點都不帶假裝,回過神來不是那麼確定地說道:“或是伯魯歸降原國所致?”
沒有什麼軍事才能的趙伯魯並沒有隨軍出征,秦國都城“雍”被原軍奪佔,眾多被俘的人之中就有趙伯魯。
秦國這邊聽說趙伯魯第一時間被送去“濮陽”面見原君瑤,之後發生的事情什麼傳聞都有,已經發生的事實則是趙伯魯成了原國的一名大夫。
趙毋恤臉上神情有著難以理解情緒,說道:“兄長絕非假意投奔秦國,亦非原國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