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到了關鍵的時刻(第2/3頁)
章節報錯
擺明了“新鄭”已經成為甕中之鱉,還是楚軍和鄭軍一天又一天看著鐵通形成,他們除了無條件投降之外,剩下的一個選項還真的就是選擇魚死網破。
並不是楚軍或鄭軍坐視原軍搞出那些花樣將“新鄭”圍困住,他們也有抗爭,乃至於不計傷亡進行反撲,要命的在於打不過就是打不過,著實是無力阻止。
“若是夏季上旬,寡人確實應當思量。”
換而言之,楚國和鄭國高層抗爭過,同時明白事態的嚴重性,奈何硬實力沒有原國強。
有那麼一句話:智者縱然有千般計謀,但大部分時候,實力才是真正決定一切的根本。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往簡單了說就是以力破巧!
看一看智瑤後面採取的作戰方式,懂行的話,能夠看出這一次針對“新鄭”是借鑑於誰。
包圍形成之後,原軍並沒有太多的花招,純粹的結硬寨和打呆仗罷了。這種戰術來自曾剃頭。
儘管只是二板斧的招術,用在針對“新鄭”上面絕對合適!
韓庚按耐不住,說道:“楚國已有亂象。若是楚國更換國君,我可與之修好?”
這就是不是作為臣子應該問的。
從韓庚想到就問,顯然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適應與智瑤之間的角色變換?
所謂的亂象不是楚國的封君再次開始上躥下跳,來自楚國公族正在醞釀更換新君的跡象。
而楚國的下克上有比較悠久和頻繁的歷史,他們不止一次叔叔奪了侄子的君位,又或是兄弟相殘角逐出新君。
昭固被原國餵了一次勝利,尤其是智徐吾敗了之後,原軍不再跨境侵犯楚國本土,著實讓昭固的聲望大漲。
之前誰上都是輸,誰都不帶希望之下,有那麼一個人突然贏了。絕望中看到了曙光,怎麼可能不被視作英豪呢?
在楚君中以及令尹子國被圍困在“新鄭”難以回國的情況下,作為三把手的昭固成為楚國實際上的發號施令的人。
原先昭固就非常不滿子國對各地貴族做出妥協,礙於不想給新繼位的楚君中添亂才隱忍。
現在,名望大漲的昭固對子國的不滿簡直突破天際,同時認定楚君中無法帶領楚國重新崛起,乃至於看到楚國在楚君中和令尹的昏庸統治下有墜落萬丈深淵的趨勢,再不斷有人吹捧以及勸進,漸漸有了一種捨我其誰的心態。
那些吹捧和勸進的人,他們是真心誠意希望昭固能夠取代楚君中,再帶領楚國走出困境。
只不過,吹捧之風和首先勸進是怎麼出現,裡面有原國的影子。
智瑤避開楚國可能出現新君的話題,說道:“宋國再次動員,起兵七萬移往陳舊地;昭固集結十二萬大軍亦向‘宛丘’移動。”
著實是挺奇怪的事情,昭固應該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卻是還集結大軍做出援救楚君中的舉動。
這一次,能夠做主的楚國高層和宋國君臣可算是明白一個事實,他們單獨一個國家向“新鄭”進軍,哪怕成功突破到“新鄭”周邊,依舊無法給“新鄭”解圍,只有集結重兵才能使救援行動有效。
而幾個月過去,勾踐只是入侵莒國一次,奪佔了四座城邑就不再有動作。
也就是勾踐沒有趁機將莒國徹底滅掉,更沒有進軍東來,或是入侵齊地和魯地。
“新鄭”距離“琅邪”太過遙遠,快馬傳遞訊息也要耗費半個月以上,很多訊息送到智瑤手中幾乎等同於失去了時效性。
智瑤堅信勾踐不會愚蠢地坐視原國贏得戰爭,猜測勾踐要麼用入侵齊地的方式逼迫原軍從“新鄭”撤兵回救,不然就是派遣軍隊加入到對“新鄭”的援救當中。
當然,勾踐還有另外一個選擇,直接對楚國、宋國、鄭國和魯國悖盟,玩一手落井下石入侵楚國和宋國,趁著楚國和宋國的主力在外盡情對兩國實施攻城掠地。
原國派往謁見勾踐的使節,提的就是跟越國合作瓜分掉楚國和宋國,暫時沒有得到來自越國的明確答覆。
可以將越國不給出明確答覆視作一種曖昧嗎?反正勾踐沒有第一時間拒絕,某種程度上就是有了背叛盟友的心思;當然也不能排除是在用那種行為迷惑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