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不管是甚麼裝備,最為重要的是使用它們的人,比如手持長兵器是能剋制騎兵,要是手持長兵器計程車兵被騎兵威懾不戰自潰呢?

子國想到了什麼,又說道:“大王,我亦需新添弓矢!”

因為大多數是竹弓和竹箭、蘆葦箭的關係,以前楚軍在遠端攻擊上就有點弱,所處時代的戰爭模式不同致使顯得並不是太過迫切。

什麼時代,又是什麼戰爭模式?就是春秋時代,打的不是滅國之戰;戰爭又是一種君子之戰的模式。

現在只要不是太昏聵或眼界過低,誰還看不出時代已經改變了呢?接下來但凡能滅國,沒有國家會再手軟。

子國認為楚國之前積累的問題在原國的威脅下,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

鬥懷第一個響應,說道:“大王,我亟需強弓。即可彌補射程,亦可增殺傷之力。如此,射程不再吃虧,必使敵軍騎兵難以逞兇!”

長兵器可以針對騎兵,比長兵器更長的箭矢肯定也能啊!

楚國在強弓的打造技術上其實一點都不差,乃至於技術上一度還領先中原列國,他們卻是藏著掖著,或是覺得成本比竹弓更多,以至於不想大批次打造。

有那麼一個傳聞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傳說楚國集全國之力打造了三支神箭,平時供奉在宗廟,戰時才會攜帶出戰,專門給養由基使用。

上面那個傳聞的背景是,春秋時代的工藝不行,很難打造出絕對筆直的箭桿,多番努力才打造出三支,配合養由基的射藝辦到指哪射哪的每射必中。

應該說傳聞就是傳聞,要不然養由基射出去的箭想回收絕對會是一個問題。

比如,養由基在“鄢陵之戰”的致師(武將單挑)中將魏錡射死,沒道理晉軍主動將箭從魏錡的屍體上取下來,再送還給楚國啊?

問題也就來了!當時楚國上下就三支神箭,豈不是用一支少一支?

楚君中對重臣的意見一一採納下來,再發出靈魂一問,道:“財帛從何而來?”

現下的楚國狀況並沒有多好,他們從前506年之後就陷入衰敗,尤其是中樞對地方的控制力嚴重下降,中樞早不是那個富到流油的楚庭了。

所以,之前子國提議重建“左右廣”,楚君中也就是聽聽就算了。

楚國是有打造優良皮甲的工藝技術,問題是知道一套甲冑有多貴嗎?

另外,楚國的“左右廣”不止每一名士兵需要三套皮甲,被稱為戟的武器打造起來也不容易,別說看來需要增加一張強弓和一柄戰劍了。

如果楚國真的將“左右廣”重新建設起來,到時候估計就在戰袍上的顏色和甲冑款式跟原國常備軍重步兵不同,武器的採用上壓根就是一個樣。

還有一點,以前“左右廣”最多的時候也就三千左右的規模,肯定需要在編制上進行擴增的。

有封君之實的眾多貴族開始專注起來,他們的專注可以是盯著某個地方一直看,好像能看出一朵花來;不少則是盯著自己的手掌瞧,似乎想給自己算命;少不了一些眼神變得渙散的人,一看就是魂遊天外了。

之前的楚國為什麼會陷入內亂?不就是地方上的貴族不願意再讓中樞極盡盤剝嘛!

認真的說,百年戰爭的階段,後來跟吳國對抗,楚國中樞確實是對地方盤剝太過嚴重,搞得中樞與地方的隱性對抗演變成為刀兵相向的內戰。

子國說道:“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楚國一旦在跟原國的對抗中完全出於下風,不止中樞危險,地方上的貴族能好過?

鬥懷掃視了幾眼屈氏、景氏和昭氏的這些公族,說道:“如不圖強,滅國便在朝夕之間。”

這一下好多楚國貴族明白過來了。

白天的戰況明顯對楚國不利,到了晚上幾個君臣到底是事先溝通,或是有足夠的默契,總之就是想著法子對眾貴族要好處唄?

等於說,楚國的一些君臣想利用原國帶來的壓力讓貴族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