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席捲天下的開端(第2/3頁)
章節報錯
南下的還有一支全員裝備布面甲的滿編軍團,其餘裝備略輸給常備軍,訓練程度上也不足,可是三萬七千五百名戰兵抗衡八九萬敵軍絕對沒有問題。
一萬騎兵?打正面交戰可能不太行,牽制三五萬敵軍總是可以的吧?
其餘來自鍾氏、狐氏以及其它家族的部隊,他們一樣人手一套布面甲,武器以戰戈為主,兩萬戰兵怎麼都能頂的上四五萬左右的敵軍?
智瑤有那個能力將手頭的兵力全部有效利用。
聯軍那邊的誰可以有效指揮三十萬以上的大軍嗎?如果沒有這樣的帥才,聯軍有多少兵力不是關鍵,能夠發揮作用的兵力會有多少才是真正的關鍵啊!
三天之後。
智瑤率軍來到距離“新鄭”五里左右的東北方向。
在這一段時間,楚軍像是擔憂原軍不肯前來赴約那般,從始至終沒有搞什麼小動作。
二十里路走了三天?並不是的。
智瑤駐營兩天用來砍伐和收集木材,其中的一天才是用來行軍。
這是有一次誰將戰場周邊的樹林砍伐乾淨,給世人上的一課,搞得所有統兵將領都會一路上適當地儲備木材,免得到了地頭看到遍地光禿禿的樹狀弄得一臉無語的同時,還要直面很現實的老大難題。
兩軍相隔五里都能看到對方。這裡的看到不是指看清楚五官旗號之類,單純因為互相的人數眾多,黑壓壓的一大片很難被忽視。
在原軍進入楚軍的視野之後,楚軍營盤響起了戰鼓之聲,約是兩刻鐘奔出一大隊步車。
“楚人前邀會獵,再行此番舉動,楚新君甚類楚莊公。”孫武說道。
這是楚軍在玩以逸待勞,想要趁原軍遠道而來,行軍期間消耗了不少體力,逮住機會佔便宜呀。
智瑤剛才已經做出反應,調出五千騎兵前往襲擾,同時其餘部隊趕緊著甲待戰。
行軍期間肯定不是全副武裝的。這個就是為什麼有些部隊在平原行軍都能中埋伏的原因,並非是進入箭矢射程的偷襲,純粹是來不及穿甲和列隊,不成陣型難以抵抗。
士兵不是武裝的狀態,同時沒有陣型?交鋒起來肯定會吃大虧,統兵將校最大的可能性是喊嗓子“中埋伏了,撤退”之類。
智瑤有猜測到楚軍會這麼幹,為什麼不讓士兵全副武裝行軍?只因為全副武裝行軍真的很消耗體力啊!
“趙氏騎兵比之原國騎兵,如何?”子國問話的人是趙伯魯。
而趙伯魯現在是以秦國使節的身份在楚軍這一邊,聞言露出詫異的表情,說道:“伯魯乃是秦國之臣,並非趙代之臣。”
南邊的有些界限會比較模糊,中原則是會更遵守規則一些。
比如,分別投效不同的國家,哪怕是出身同一個家族,其實也是互不相干的各自發展了。
子國是楚人,打從心裡不相信趙伯魯完全斷了跟趙氏代國的聯絡,說道:“如今大戰在即,趙大夫何必謹行慎言?”
趙伯魯苦笑答道:“伯魯實在不知趙代與智原騎兵詳情。若是寡君麾下騎兵與智原騎兵區別,伯魯或可解答一二?”
秦國當然有騎兵,並且數量還不少,尤其是失去涇水一線之後,逼得大多數秦人又過上了遊牧的生活,致使秦國可以徵召的騎兵數量猛增。
只是,秦國的騎兵跟原國騎兵或趙氏騎兵並非同一種概念,或者說等級。
這麼說吧,哪怕馬鐙、馬鞍不再是什麼秘密,原國騎兵對馬鐙、馬鞍的配給率達到百分百,趙氏騎兵或許能達到百分之七十,秦國的騎兵可能連百分之四十都達不到。
僅是馬鐙和馬鞍的列裝差距就那樣,更不用說其它,其中還包括了馬蹄鐵這麼一種玩意,當前只是原國騎兵全面配給,其他勢力哪怕發現了馬蹄鐵的妙用,跟馬鐙和馬鞍的列裝面臨相同的問題,也就生產力上面的巨大差距,導致明知道什麼玩意好用,全員列裝壓根就辦不到。
同時,原國和代國是騎兵沒錯,秦國則大多數是一種騎馬步兵。
不少楚人真的沒有見識過原國騎兵,他們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其實對單騎走馬一樣陌生。
“射!”
一陣陣的弓弦嘣動聲響起,箭矢有如蝗蟲一般升空,隨後射向了因為處在移動狀態下,陣型已經亂了的楚軍人堆中。
剎那間,一聲聲慘叫或悶哼出現,遭到箭雨覆蓋的楚軍倒下了一大片。
駐紮在“新鄭”周邊的二十多萬楚軍,人均著甲率可能還不到三成,其中的絕大多數還會是木甲或竹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