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非就是預設兩種選擇,無論智瑤同意了智開的哪一個提議,提出選項的智開永遠不會虧。

對這種滑頭,智瑤不是那麼確認好壞,作為父親則是感受到了親情。

如果刻意選擇的話,智瑤其實更希望智開是一名守成之君。

任何人開創出一個帝國,最為緊要的就在於二代。第一代人打江山,第二代人守江山,沒有比這種更好的傳承方式了。

一個國家的誕生之後,第二代君王在任之時往往會是最危險的時期,因為第一代的功臣和敵人未必都死絕了。

功臣不但會躺在功勞簿肆意妄為,並且最容易出現權臣。要是第一代的君王還弄了個什麼託孤大臣,簡直就是將繼位之君在往死裡坑啊。

敵人鬥不過一代,他們躲在暗處算計二代或許綽綽有餘,並且再有那些功臣在某種程度上的反面助力,極可能稍微推波助瀾就讓國家變得風雨縹緲了。

智瑤當然希望智開懂軍事,免得對軍事什麼都不懂做出錯誤判斷,乃至於需要用到軍隊卻不知道該怎麼用。

另一方面,智瑤更希望智開不要迷戀征戰,乃至於深刻了解到什麼叫不輕易挑起戰爭。

任何時候,可以挑起戰爭,想要結束戰爭則不是自己所能決定了。

看看那些國家建立之後可以傳承有序的例子,絕大多數的第二代君王在軍事上基本沒有多少建樹,並且從第一代開始就為第二代打造仁厚的人設。

為什麼第二代君王要有仁厚的人設?可能是第一代殺戮太大、權威太重、威嚴過甚等等,總之就是將人逼得喘不過氣來,本著張弛有度的道理,到了第二代進行放寬會是很好的選擇。

所以,想到這一點的第一代君王,他們意識到問題,並且瞭解到嚴重性,第一瞬間冒出來的念頭就是教會儲君什麼是中庸之道。

很多人並不喜歡中庸思想,激進一點還認為秉承中庸是一種無能的藉口。這是完全沒有了解到中庸到底是什麼,學會中庸思想的人會有多麼可怕。

知道怎麼成為一個老陰逼嗎?其中不可不學的一項知識就是中庸!

“隨我南下罷。”智瑤說道。

智開多少是有些失望,比起南下當看客,更希望能獨領一軍有所建樹。

智瑤能理解智開的想法,說道:“屆時,你為一‘師’之帥,亦可馳騁疆場。”

誰沒有年輕過?然而,人老了之後,往往會變成年輕時期討厭的那個人。

智瑤很清楚光是依靠壓迫只會適得其反,願意花費更多的耐心來看顧智開成長。

希望有自己的建樹是吧?年輕人都會有這種思想的。

智瑤想將智開放在眼皮子底下,到時候智開想怎麼浪,或許智瑤會給創造出足夠好的環境。

道理就是智瑤不希望智開迷戀征戰,問題是智開也要有徵戰的經歷,免得接觸君權之後各種手忙腳亂。

有那麼一個例子的呀。

在秦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情況下,馬服君跟秦軍對戰打贏了一次,以雙方的戰損比來看,著實稱不得是一種什麼史詩戰役,但就是因為誰都無法戰勝的秦軍被馬服君擊敗,沒人在乎馬服君的對手是誰,只知道馬服君打贏了秦軍,造就了馬服君偌大的名聲。

馬服君被傳得太牛逼了,他的兒子揹負上了自身無法承受的重任,更悲催的是剛出新手村就遇到滿級大佬,怎麼可能不悲劇啊!

在此之前,趙括有什麼履歷?他大多數時候在當輜重隊的負責人,跑到代地當過屯田官,指揮大軍作戰的經歷還真沒有一次。

某種程度來說,趙括能統率幾十萬人,還能把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著實是很了不起啊!

僅是能指揮幾十萬大軍這一點,趙括勝過了絕大多數將軍,一切只因為指揮的是幾十萬大軍。

特地強調“幾十萬”這個數字,原因是絕大多數將軍最多就能指揮兩三萬,有能力指揮十來萬就更不得了。

注意,是有效指揮,不是麾下多少人的那種。

這麼一個剛出新手村的小夥子,他甚至能把秦軍老將王齕逼得很狼狽,弄得秦國不得不出動白起救場?就問問,一個首次指揮數十萬大軍的小夥子能夠做到了那種程度,真的沒有能力嗎?

春播結束之後,原國的大軍在“濮陽”進行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