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李對王子朝劫掠典藏室一事耿耿於懷,心覺有愧周王室,用畢生融會貫通所學,以《德經》、《道經》彌補過錯。”智瑤說道。

一起來送老子的人不少,其中包括冉有、宰予等一些孔子的門徒。

他們就是那些在原國出兵攻打魯國之後,沒有選擇離開原國的人,一直以來也算盡忠職守,只是與以往相比少了很多存在感。

尹喜是誰?他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還是周王室的大夫,目前任函谷關守將,並且隨時會前往“洛邑”就任大將軍一職。

這樣的人物跟老子約好在函谷關見面,目的性方面只能說很強,才有了智瑤的那個猜測。

從原本歷史來看,老子的一些所作所為還真是有點彌補周王室的意思。

在這個歷史版本,智瑤跟老子的接觸不少,交流時能看出老子真的對典藏室的書籍被王子朝席捲而耿耿於懷。

至於說老子怎麼覺得奉送周王室《德經》和《道經》就能彌補?大概是這兩本書裡面充滿了微言大義吧。

那個是真的!

《德經》與《道經》的篇幅不多,含括的內容卻是極多,從管理學、經濟學到用兵看法都有。

後世的《道德經》版本?那是經過了剔除和修改,屬於再次創作的範圍。

智瑤有拿《法經》跟老子交流過。

老子看完並沒有講太多的意見,他卻是當眾表達了認可。

以老子現在的社會地位,表達對《法經》的認可,其餘人或許不覺得有什麼,等到後世就一樣了。

某一段時間,孔子的門徒一直拿曾經向老子求學……或者說交流學問顯擺,原因當然是孔子的儒學不被主流認可,需要拿老子來抬高孔子的身份。

什麼時間段讓孔子門徒特別強調曾經向老子求學?其實就在西漢時期,當時黃老學說才是西漢朝廷認可的“國教”啊!

後來,孔子的門徒開始玩“碰瓷”了,越玩越過分也就遭到了反噬。

有那麼一次,孔子的一個門徒惹怒了竇太后,講的就是孔子的學問比老子高深多了,直接被竇太后派人丟進豬圈,差點被豬給吃了。

宰予小聲對冉有說道:“老子西出,中原無仁者也。”

冉有無聲點頭。

中原?當下算是中原的國家不少,公認的賢人也有,仁者還真就沒有了。

出名的賢人有哪些?

孫武和司馬穰苴絕對算,他們的建樹則是大多在軍事上。

公輸班也是賢人,名聲方面一點不輸給孫武或司馬穰苴。

那是什麼情況?主要是公輸班在製作工具上很擅長,軍事器械就不提了,製造出來的工具有助於農業生產才是關鍵。

能增加糧食產糧還不重要嗎?在很多人看來比什麼都重要!

門徒不拿公輸班當仁者看待,主要是公輸班在製作軍事器械上的造詣很高,覺得公輸班不夠“純粹”吧?

智瑤沒有在“黃父”多待,並且沒有跟冉有、宰予等一些孔子門徒過多接觸。

並不是智瑤幹過河拆橋的事,純粹是孔子的門徒在原國這邊目前的身份很尷尬。

首先,大批門徒用不告而別乃至於出逃的姿態離開原國。

原國又沒想對這些門徒怎麼樣,他們做出這種姿態是為了哪般?純粹給原國難堪加抹黑啊!

然後,子貢南下了,他跑去越國自薦為官,得到了越君勾踐的重視。

不知道越國發生了什麼故事,本來都有希望擔任越國執政的子貢後來卻是逃出越國,跑到宋國再次自薦求官,宋國暫時還沒有做出什麼表態。

子貢這是想做什麼?要跟原國過不去的態度簡直昭然若揭啊!

只是,子貢這般作為倒是跟原版歷史對上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