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註定影響深遠(第1/2頁)
章節報錯
什麼是“經”呢?理解為同類別在思想指導上的唯一標準就行了。
當然,一開始很多《經》俱有著很強的排它性,後來則是被“同門”自己給玩壞了,乃至於出現自相矛盾的很多觀點,搞得不再具備權威性質。
以前智瑤在兵法以及內政上就達到了宗師的標準,一旦《法經》面世的話,可以視作一種擺開陣勢的開宗立派。
用一國之君的地位玩開宗立派?首先就會遭到質疑,一切只因為擁有太誇張的優勢了。
智瑤拿出《法經》就一定會在原國施行,少了一道其他人歷經千難萬難才透過的考驗,證明有效就是名利雙收,失敗……,有人想失敗一次都沒有機會。
不要以為君主不需要名聲,比起其他階層來說,名聲對君主的加成以倍暴增,尤其是某個領域上的“唯一性”帶來的效果最為誇張。
以一國之君的地位開宗立派打從事實上也是在欺負人,不知道會讓多少有能力開宗立派的後人羨慕嫉妒,勾引多少個君王想要效仿。
智瑤當然不是用現代的那一套在制定《法經》了。
現代的法律太多太雜並且太難懂,時代沒有得到一定的昇華根本玩不動。
老實說,哪怕是識字率普及的現代,很多法律的條文,字一個個分開能看得懂,字組成句子就不一定能看懂了。即便是專業學法律的人,他們也有翻車的時候,牛逼人物則是專門玩鑽空子設陷阱。
智瑤大致將《法經》分為《盜》、《賊》、《囚》、《捕》、《雜》、《具》六篇,有點抄李悝作業的意思,內容則是不可能百分百相同。
總的來說,智瑤所著《法經》追求就是往簡單的方向來,識字看了律法條文就能懂。
“送往‘黃父’供諸子觀讀。”智瑤頓了頓,又說道:“中樞眾臣亦送。”
當前年頭,能被稱為“子”就代表著權威,或是地位很高。
儘管智瑤認為《法經》已經著作完畢,反反覆覆檢查各項條文,一定還是需要經過校檢,收集眾人的意見,有需要就進行修改,該補充的也進行補充,儘量減少疏漏再行頒佈。
等到春暖花開的季節到來之後,原國的使節團啟程前往“洛邑”了。
這一次,原國使節團要向周天子報喜,同時也是爭取獲得“代理權”。
什麼玩意?也就是智瑤希望由周天子出面認證,獲得諸侯之長的稱號,用以前的說法叫“伯”,也能稱呼為“霸”,也就有了爭霸或稱霸的成就。
得到周天子認可並扛旗的諸侯國,前前後後也就那麼幾個,包括鄭國、衛國、齊國、晉國,其中晉國幾乎就是使用武力明搶來的名份。
晉國搶到名份之後也不怎麼尊重周天子,不能怪好幾代周天子拿衛國和齊國來噁心晉國,搞到後面晉國連進貢時都能疏漏敬獻禮器這種事。
原國眾臣對智瑤表現出尊重周王室不是沒有意見。
比如,司馬穰苴比較直接地說道:“周室已成彈丸之地,東遷再行諸多世人詬病之事。君上欲行宇內混一,些許名份不要也罷。”
中原的諸侯國,剩下的真不多了。
原國當然是疆域最大和人口最多的那一個。
剩下的就是鄭國、宋國以及一些袖珍型小國,其中宋國的某些勢力範圍並不在中原區域之內。
孫武眉頭揚了揚想說點什麼,終究還是沒有開口。
這兩位在軍事上獲得過大成就的人,他們的年紀相差有點大。
到了前463年,孫武已經是八十二歲高齡,儘管身子骨看上去還算硬朗,實際上毛病真不少,大多是在吳地給弄的一些毛病,比如風溼;司馬穰苴年輕一些,不過也有六十一歲的年紀了。
當前的年代,能活到六十歲以上的人真不多。
就是比較奇怪的一點,壽命長的人又長得有些過分,比如蘧瑗和老子都活到了百歲以上,逝世前還一副身子骨硬朗的模樣,並不是臥病在床硬撐活受罪的那種。
孫武覺得司馬穰苴有些激進,認為目前原國還沒有以一國獨扛諸侯的實力,用周王室來迷惑一些諸侯還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著實是因為年紀大了一些,孫武又很想在有生之年參與和見證改朝換代,細想了一下當前的天下局勢,選擇不再多話。
沒錯啊,目下的國家有很多,以級別來論卻是一種分封國,按朝代則是“周朝”的時代,智瑤想要重新鼎革天下,不是改朝換代又是什麼?
“寡人不過效仿文王侍商故事。”智瑤嘴巴里的周文王姬昌在乾造反事業,又有忠臣的人設,厲害之處還有善於忽悠其他諸侯。
所以,智瑤那麼一說,該懂的人都懂了。
需要悠著點的是智瑤別親自前往“洛邑”,不過周王室估計沒有那個膽子幹扣押智瑤的操作?
“寡人不日便離‘濮陽’,召執政歸‘都’,國尉佐之,二位代行諸事。”智瑤吩咐道。
說起來挺怪異又符合當代的情況,比如智瑤已經將三公任命下去,結果三公常年待在自己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