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目前以救出楚君章為首要大事,儘管鬥懷心裡的怨氣不小,還是決定以大局為重,說道:“阻我敵軍有意退卻,乃是為使我入營。如今,大王難以突圍,我不得不前也!”

這也是原軍的一種陽謀吧?他們用更多的兵力在阻止聯軍從營寨裡突圍出來,用在阻擊楚國援軍的兵力少一些。

腦子沒有陷入發昏狀態,不難看出原軍沒有用心在阻擊楚國援軍,偏偏無論是葉公還是鬥懷,他們明明知道原軍的意圖,還是無法止步不前。

智瑤這邊也在面臨一個難題。

楚國不愧是楚國,專門出一些很莽的君主。

曾經有楚共王和楚莊王喜歡列於陣前,或許是因為有天下第一神箭手養由基當頭號保鏢,又有天下第二神箭手潘黨當後備,同時還有君權不可冒犯當保障,著實不怕給陣亡了,但是兩位楚國君主的膽子真心不小。

現在,楚君章手持戰劍親自參與廝殺,儘管周邊有著眾多甲士和士兵保衛,致使楚君章根本沒有機會親手殺死一人,還是極大振奮了聯軍計程車氣。

君王都上陣拼命了,其餘人怎麼還敢惜命,不是嗎?

負責指揮箭陣的軍官,他們在看到楚君大纛向前時,由於對君權有一種被灌輸的畏懼,下意識避免向楚君大纛的方位進行射箭了。

那樣一來,負責阻擊的原軍近戰部隊,他們就要迎接楚君章這一批精銳的衝擊。

在一方有所顧忌而束手束腳,另一方想要拼命來換取活命時,可以想象會出現什麼狀況。

現在,聯軍以楚君章為矛頭,緩慢但是堅定地向前推進,實際指揮作戰的程朔不得不投入增援,防止楚君章真的突圍成功。

“君上,若是楚君成功突圍,餘下諸侯無甚緊要也。”程朔特地找到了智瑤說明情況。

並非看不起其他諸侯,除了越君勾踐以及鄭君易之外,其他諸侯確實是沒有被人看得起的資格。

范蠡說道:“楚國雖亂,楚君無有昏庸之舉也。”

楚國衰敗的鍋真不能讓楚君章來背,應該負責任的是楚昭王以及其餘楚國國君。

楚昭王這一代?楚國被吳國摁在地上爆錘,不止對外顯得越加無力,對內的威懾也是一落千丈,才有了楚君章繼位之後面臨的險峻形勢。

應該說楚君章還是一名非常不錯的君主,對內能夠團結多數人,對外也願意服軟,才有了楚國即將復興的跡象。

如果不是白公勝太莽,以武力的形式來剪除不服,其實楚君章更想用軟刀子將那些割據地方的貴族給玩死。(歷史上也被辦成了)

那麼,范蠡說那句話是什麼意思?

很明顯的提示了,一定不能讓楚君章成功突圍,要不然歷經過這種險情的楚君章,未來必定會性格更加堅韌,並且明白最大的敵人是原國。

智瑤盯著范蠡看了一小會,下令道:“楚君有德,上天必佑之,箭陣無需忌諱。”

換句說話,楚君章要是中箭乃至於被射死,一定是德行不足以讓老天護佑。

如果老天不護佑楚君章,怎麼能怪射箭的原軍,是吧?

智瑤之所以會在下令前盯著范蠡看,思考的是范蠡到底什麼成份。

他們身邊有史官,會如實記載一應對話。

所以是,楚君章出現什麼不測,范蠡少不了承擔相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