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事實講道理,智瑤需要關注的事項真心太多了。

另外,不想腦袋再被製作成為酒杯的話,智瑤更加需要小心翼翼。

說到底,主要還是時機不對!

算起來,智氏對齊國的攻略長達近十年,真正實施兼併的時間卻是不超過三年。

齊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他們還有擁有過自己的輝煌,免不了有人懷念姜姓呂氏的。

現在,只要解決了貴族,其餘階層其實不用太多擔憂。

說得難聽一些,除了貴族之外的其他階層沒有自己的思想,他們需要一個“導師”來告訴說有多少權益,又該怎麼去爭取。

智瑤借田氏……媯姓陳氏解決了齊國的大部分貴族,智氏又解決了一批,著實無法保證會不會有齊國貴族不甘心。

那麼,留下必要的兵力控制和維穩齊地,不是有沒有必要的問題,乃是必須有的防備,對有想法的齊國貴族或東萊的媯姓陳氏都是。

本來智瑤征討魯國是為了吸引聯軍到魯地交戰,奈何作為盟主的楚國跟其他國家不一樣呢!

曾經,楚國就用征討陳國逼迫晉國南下到陳地交戰。

當時,作為盟主的晉國知道去陳地交戰會對己方很不利,晉軍依舊選擇南下抵達陳地跟楚軍交戰。固然有晉國不怕事的自信心,何嘗不是被楚國逼迫成功呢?

智瑤的圖謀失敗,交戰場地變成位於靠近鄭國區域的宋國境內。

在這個地方,發生一點什麼事都能更快傳到各處,對新生的原國算是一種有利有弊吧。

現在,智瑤根本無法全力應對以楚國為首的諸侯聯軍,還需要顧著魏氏和可能起事的齊國貴族、媯姓陳氏,乃至於秦國以及草原方向都要做好應變的準備。

在那種現狀之下,很難不讓智瑤出現一種束手束腳的情況啊!

萬幸的地方在於,智瑤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沒有白費,起碼讓智氏變得足夠強大。

“新調二‘師’即可。”智瑤說道。

孫武立刻回應,道:“我軍甲冑齊備,兵刃無缺,乃有多種器械,獨有糧道需以保證,其它無憂也!”

必須瞭解一件事情!

原國有兩種性質的部隊,常備軍是一種,用傳統方式徵召來的部隊是另一種。

沒有出現特殊情況的話,原國只需要負責常備軍的武器裝備以及糧秣供應。

進行納賦的其餘貴族或士兵,他們則是自行武裝,糧食也需要自行攜帶以及補給。

正常納賦的情況下,參戰人員就是用參與戰鬥代為納稅,用西方的說法就叫交“血稅”了。

諸夏這邊,納賦有期限,一般是一年一次,一次不超過四個月。若是超過四個月,逾期納賦的特殊情況之下,他們就能無償使用屬於國家的武器裝備,吃國庫裡抽調出來的糧食。

那麼在正常納賦範圍內的消耗應該怎麼維持呢?進行納賦的人,他們或是攜帶一名或多名隨扈,補充糧食便是這些隨扈被安排統一歸鄉,取好物資之後再去某地集結,重新來到進行納賦的主人這邊;甲冑或是武器損壞?花錢用其它代價在軍營找匠人修唄。

不是原國特殊,完全是春秋時代就是那麼一回事。

一直到戰國晚期,協調能力最強的秦國,士兵依舊要自行武裝,軍隊則是按照爵位提供基礎保障,爵位不夠想擁有更好的裝備,或是吃得更好一些,花錢購買是辦法之一。

考古而出的一些文獻就能證明上述觀點,例如黑夫在服役期間一再寫信回家要衣服要錢,哭訴家裡再不送來,沒有被凍死也要被餓死了。

與其他國家相比……,或者說在化家為國之前,智氏對各階層可以說要比各個家族或國家要好非常多!

智瑤向各階層提供利息不高的借貸,一開始主要是針對比較拮据的納賦群體,希望這些人能夠保持統一制式的裝備。

後來,智氏這邊擁有自己土地的群體一再增多,針對購買畜力、種子、農具等的貸款出現了。

大實話就是,搞借貸各方各面對智氏當然最有利,何嘗不是方面了實在有需要的群體。只要利息不是太高,或是壞賬太多,能說是一種良性互補吧?

財政允許的話,智瑤會一直將借貸進行下去。不是為了從中賺取多少錢,單純為了快速增強整體國力罷了。

依靠借貸強國這種操作,法蘭西做過,後來因為沙俄沒了,搞到法蘭西也慘了;美利堅其實是一個依靠信用來維持經濟的國家,一旦信貸出現問題,經濟危機也就來了;以為其他國家就沒有類似的情況嗎?怎麼可能嘛!國家之間互相買國債,允許信用卡發行,濫發貸款,乃至於網貸氾濫,問題多多呀!

該懂的道理智瑤都懂,提前將戰國時代到來後,斷絕有實力弄借貸業務的家族或國家,他們搞高利息的借貸而已。

現在,原軍除了騎兵之外,步兵的著甲率達到百分之百,乃至於他們個人或國家備下的甲冑還有剩餘。

一支全員配甲的軍隊,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是多麼恐怖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