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宏偉計劃的一部分(第2/2頁)
章節報錯
晉國每年夏季都有大練兵,不是國家召集年齡合適的男性去練,純粹是各個家族都有這樣的習慣,用以對應“士不教,不得徵”的“士得教,方可徵”這一條。
這種“活動”晉國的貴族搞得最勤快,相反明知道“士不教,不得徵”規則與道理的其餘列國,他們限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每個家族三五年才會搞一次。
列國平時的備戰工作比晉國差多了,不怪他們在戰場上被晉軍各種打得滿頭包。
其實,列國知道怎麼回事,問題是他們的貴族根本玩不起晉國貴族每年夏季的大操練呀!
有那麼個諸侯國倒是玩得起,只是他們給玩錯了方向,那個國家叫齊國。
齊國一開始也學晉國,然後當時是智罃在任“元戎”,他發現齊國在效仿晉國,一次次派出軍團前去找齊國約架,打亂了齊國的練兵節奏。
練兵一次又一次被晉國攪黃了,齊國實在也受不了每年都要捱打,後來乾脆就不搞了。
到了齊靈公時期,呂環覺得那樣實在不行,要不就提倡尚武精神,帶頭崇尚技擊吧!
然後,國君愛勇士,齊人換著法子大練技擊,搞出的武器那個叫五花八門,各種在城市或鄉間好勇鬥狠的人簡直不要太多,就此齊國徹底長歪了。
智申看到的計劃書沒有一點跟個人訓練戰技有關,有的只是經過一層又一層的甄選,優異者直接被智瑤給吸納進入常備軍,然後再進行接下來的淘汰步驟。
等於說,智瑤不光要智氏內部最驍勇善戰的人,還要將這些人訓練成一個模樣,用集體的方式養成戰鬥力。
智申能看得懂,大體上也知道這麼一支常備軍對智氏的重要性,有些地方卻還是存疑,問道:“如此……花費重也!”
正在規劃工業基地的智瑤聽得翻白眼。
老智家養五千常備軍又不是白養,遇到有出征需要肯定會拉出去作戰。
另外一點,有這麼一支常備軍的存在,等於“士”和“徒”的徵召額度減少,也就讓可徵的稅增加。
有點問題的是會因為“士”和“徒”的不滿。在這一點上智瑤也有招數應對,到時候搞一套不如常備軍非勇士的輿論出來,讓各階層搶破頭就是想進入常備軍,抵消到可能出現的不滿也就是了。
這五千常備軍,他們由智氏來提供裝備和日常的糧秣消耗,能隨時拉出去作戰的同時,並不需要提供軍餉這種玩意。
要說常備軍完全依靠智氏養也不對,他們有作戰就能獲得繳獲,別說還有其它更重要的價值了。
按照智瑤的計劃,五千常備軍的存在遠比能夠徵召一個“軍”更重要,關於這一點會在忠誠度以及戰鬥力上得到體現。
訓練常備軍期間遭到淘汰的人,他們又能夠達到一種“藏兵於民”的效果。
說白了就是他們遭到淘汰,回去後肯定不甘心,接著練就帶著子嗣或親朋練,進一步能給智氏提供高素質的兵源。
智申看完了相關的計劃書又跟智瑤探討,一系列聽下來變成了一副目瞪口呆的表情。
“我家藏書為眾家之冠,比之周王室亦多;瑤創講堂,族人皆可入,家臣子嗣亦可,差者可為皂、胥,中者可為邑宰,憂者便是我家棟樑;軍有殿堂,‘士’無窮盡,無有率兵之困擾。”智瑤一副無可媲美的姿態。
那個“殿堂”本意是宏偉肅穆,涉及到軍事就是軍校之類的意思。
當然了,現在還沒有軍校,智瑤又要給“創造”了。
恰恰是智申聽懂了,才會完全被鎮住,久久不知道該說什麼。
而這還是智申沒有看到智瑤關於農業和工業的計劃書,有點不好說的是他看了能不能看懂,懂了又是懂得多少。
智瑤做的五年計劃只是一部分,等這一部分完成,又會有一個新的五年計劃。
等於說,智申主掌智氏的時代裡面,老智家會進入到一個以發展內部為重的時期。
反正外部都知道智申是一個平庸的人,老智家也就不用有過多的發揮。
再來是趙鞅當政肯定是老趙家光芒萬丈的時刻,老智家幫老魏家打好輔助也就可以了。
大家的注意力不是被老趙家吸引,便是會矚目老魏家,哪怕老智家偶爾來一次高光時刻,只要是智申當家主的一天,誰都對智氏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不會太過在意的。
“五年,起碼先給我五年的時間啊!要是有十年的時間,發展順利的話能不能做到橫推整個晉國?”智瑤看著還沒有回過神來的父親,心裡期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