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接管邯鄲(第三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我怎麼記得有一種說法,趙氏主宗分晉建立趙國,後面被邯鄲趙獲得了王位來著?”智瑤不太記得是從哪裡看過相關的說法,同時不知道說法是真是假。
不過,一旦“邯鄲”落在智氏的手裡,哪怕後面智瑤未能獨吞晉國,分晉有趙氏的一份,“邯鄲”都已經歸屬於智氏,以趙鞅對邯鄲趙的厭惡也不會再吸納進入趙氏了。
這一點後面會得到證明。
智瑤得到接收“邯鄲”的任務,本著光是練也就只是練而已,想著應該來一次長距離的拉練,決定帶上沒有被淘汰的受訓者。
若是往常,哪怕士兵本來就集中在一個地方,一應物資可以就地從倉庫調配,部隊想要開拔起碼還是需要有至少幾天的準備時間。
如果是臨時徵召軍隊,光是徵召過程起碼需要一個月以上,原因是傳達徵召令需要時間,士兵從四面八方匯聚同樣需要時間,到了地方更缺不了進行對人員編制和物資補充。
智瑤得到接收“邯鄲”的指示,從前夜釋出命令到隔天臨近中午軍隊開拔,花的時間遠遠少於正常情況下的消耗。
“軍中各‘士’異也!”子路站在戰車上吹著風,久久還是有點難以接受。
子路曾經花了八天的時間整合除了一支能出征的軍隊,帶著他們前往進行平叛。
別以為八天很久,以春秋晚期的效率,只花了八天簡直可以說是神速。
所以,那也是子路最引以為傲的一次事蹟,最重要的是那次出征他們還獲勝了。
從練兵基地花更短的時間能將軍隊帶離很正常。
畢竟,士兵本就是成建制的狀態,基地裡面也有足夠的軍需物資,是吧?
可是,連夜下令到隔天就立刻出兵,無論是速度還是效率都顯得比較驚人。
子路思來想去找到了關鍵,一定是因為有那一批基層軍官的作用,並且作用還出奇的大,要不然光是一夜的時間能不能辦到令通全軍都會是個問題。
“晉軍本來就以令行禁止而威名列國,以前就知道晉軍的厲害之處,智氏明顯將這種優勢利用優秀的軍官做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子路明明已經是晉國的貴族之一,思想上還是將自己視作一名魯人。
其實像子路這樣的人不多,好多人投奔到新的國家,思想上的轉換速度簡直不要太快。
而子路之所以會這樣,根本原因是非常崇敬的老師,也就是孔子還是魯國人。
子路或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將自己當做是一名晉人,也有可能一輩子一直將自己認定是個魯人了。
不管是晉人還是魯人,子路一天跟智氏的主從關係沒有割裂,只有為智氏效力一途,而這是一個很難打破的事情。
“槍斧主要用來破甲。目前各國中只有楚國擁有重步兵,其餘國家中有能力裝備的齊國並沒有嘗試組建重步兵,倒是晉國的魏氏有成規模的重步兵……”子路因為各種疲憊,沒有發現自己的思緒有點飄了。
子路沒有想錯!
現在有真正意義上重步兵的只有楚國和魏氏,其餘國家或是家族計程車兵多穿幾層甲也不是正兒八經的重步兵,區別在於可持久作戰的時間長短上面。
最為明顯的區別就是,楚國那一支叫“左右廣”的重步兵和魏氏的重步兵,他們都能在長途行軍後投入戰鬥,其餘國家和家族身穿幾層甲計程車兵做不到!
智瑤也要訓練屬於智氏的重步兵,基礎要求就是全面負重能行軍至少三十里再投入作戰。
智氏對重步兵的要求比魏氏低是一個很沒有辦法的事情,人家魏氏摸索了多少代人,掌握了多少訓練上和伙食搭配的秘密?智氏僅在智瑤這一代就制定那樣的標準算是很高了。
練兵的基地在太行山裡面,而太行山距離“邯鄲”其實並不遙遠。
太行山很廣袤,智瑤選來練兵的區域用專業術語來講是處在低山丘陵區,出了練兵基地再往東是一片盆地,“邯鄲”就是處在那一片盆地之中。
當前時代的“邯鄲”並不是一個什麼美好的所在,西部和北部有著連綿的山區,正中是盆地,往東才是一片平原。
智瑤認定的都城並不是邯鄲趙建立的城池,邯鄲趙選在盆地靠近丘陵區域建城,其實就是他們的家族並不算體量大,極可能沒有想過對城池進行擴建,地形什麼的就不是那麼在乎了。
以後要是智氏能建國,智瑤理想中的都城並不是現在的那座城池,肯定是需要往東南的方向再挪一挪。
原因?邯鄲趙建立的“邯鄲”太小,作為都城怎麼能面積就那麼點。
真有那麼一天的話,邯鄲趙建立的這一座城池將會作為一個衛星城,依舊還是會叫“邯鄲”這個名字,智氏的都城則會有其它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