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大變法時代降臨(第1/2頁)
章節報錯
胸甲在諸夏這邊可能行,板甲在諸夏則是基本沒有市場。
怎麼說呢?諸夏對軍隊的要求比較高,也就是很難去追求單一用途,僅是一個靈活機動就讓板甲不容易被接受。
再來說大腿和小腿的防護,西方走的是在胯部以下裝備金屬護腿,諸夏走的則是裙甲路線,原因當然是腿部安裝護甲會讓太多動作變得不靈活。
說白了,諸夏的地域真的太廣,尤其還是一個多山的地形,歐羅巴的軍事思路真的不能套用在諸夏的軍隊上面。
智瑤對於魏氏急切想要做出改革很能理解,換作智氏看到其他家族有新動向,並且還一次次展現了成果,一樣會心裡非常著急。
魏氏有現成的思路,看到了具備的可行性,憑什麼不去進行嘗試呢?
“我也算是引領時代發展了。”智瑤心裡當然有壓力。
原版歷史上的“魏武卒”各種吊炸天,甚至打出了五萬“魏武卒”狂虐五十萬秦軍的戰役。
智瑤再怎麼不瞭解春秋戰國的歷史,不至於連“陰晉之戰”都不知道呀。
當然了,沒有變法之前的秦國,好像就秦穆公在世時比較頂,後面連續拉垮到了秦孝公那一代,有了商鞅變法才變得高大上。
智氏在引領時代,晉國內部的魏氏已經加緊腳步在跟上,其餘的家族不可能無動於衷。
後續也證明了那一點,甭管是有多大的動靜,幾個家族反正是開始了自己的一些新舉措。
比較有意思的是,狐氏和鍾氏全面在智氏的框架內進行模彷,他們甚至與智氏協商之後,派遣人手前往“黃父”進行學習。
換作是其餘人,交情再好也不願意其他家族的人來自己這邊學習,智瑤則是見識過“進修”帶來的一系列影響。
近現代之初,阿美願意貼錢讓人去他們的國家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後來腳盆雞也大量吸收外來留學生,搞出了某政府十個官員裡面起碼六七個有去腳盆雞留學的經歷。
去到某地,因為他們著實先進,多麼認清現實就會越加感到敬畏,再出現思想被同化的趨勢。
說白了,慕強是一種天性,大多數人的意志還是很容易出現動搖的。
狐氏和鍾氏想來智氏學習?他們會歷經無數的見聞,雙方差距越大,越有可能變成“智吹”。
智瑤本身就想將狐氏和鍾氏吞了,兩家也表現出靠攏的姿態,增加合作也就成了很理想的方式。
講實話,狐氏和鍾氏在現有的卿位家族裡面就是個湊數的。他們很顯然也清楚這一點,非常理智地不跟誰起衝突,抱大腿就抱最粗的那一根。
當然了,狐氏和鍾氏肯定想不到智瑤是奔著代晉而去。
如果哪一天智瑤真的把事情幹成了,整個國家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是智氏的族人去把控,還是需要一些“外人”存在的。
智瑤經過多方打聽,得知“魏武卒”是魏駒自己親自抓訓練。
在期間,魏駒對智瑤提過想要聘用子夏,智氏有什麼要求可以隨便提。
這就讓智瑤有些詫異了,後來才知道子夏原來是晉人,出生在“溫”地那邊。
別問之前智瑤為什麼不知道。這個就跟一國政要為什麼非得去知道一個縣級官員那樣,壓根就沒有必須知道的理由呀。
經過智瑤的瞭解,比較納悶魏駒看重了子夏什麼。
在智氏的人才檔桉中,子夏是一位對文學造詣很高的“儒”,硬要說有什麼特點的話,大概就是不那麼遵從孔子的那一套道理。
目前子夏並沒有在智氏,他是完全的自由身,回到了故鄉“溫”地,有點像是要教書育人的意思。
有鑑於子夏曾經在智氏擔任過職位,不想讓智氏有所誤會的魏駒才會特別找智瑤提起想聘用子夏的事情。
其實就是智瑤不知道子夏後面收了兩位弟子,他們分別叫李悝和吳起。
如果智瑤知道的話,說什麼都不會那麼輕易放了子夏,有用沒用都會拴在手裡。
因為智瑤不知道,自然也就不會阻止魏氏招攬子夏了。
至於說智氏從魏氏那邊獲得什麼?當下魏氏並沒有太傑出的人才,要點其它什麼又會顯得市儈,只能是留待以後。
包括智瑤和魏駒都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為新時代的到來加了一把力氣,有了子夏的這個前例,先是晉國內部人才流動頻繁,後來乾脆帶動了列國的人才流動。
“已經進入大變法的時代了啊!”智瑤懷抱智可,說了一句誰都聽不懂的話。
不是聽不懂大變法時代是什麼,純粹是智瑤用普通話講出來。
晉國的趙氏最先邁出變法的一步,後來智氏在智瑤的操作下邁出的步子最大,魏氏等家族跟上,等於晉國正在進行變法。
強大如晉國都在尋求改變,其餘國家就不想有更多的自保能力,乃至於某些國家不想超越晉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