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瑤現在頗有一種坐看他人風雲跌宕起伏的心態,不到了非要插手的程度,一點都不想有多餘的動作。

怎麼說呢?主要還是智氏不夠肥,並且還啟動了一個超大型工程和另一箇中型程度的工程。

哪兩個工程?就是“邯鄲”以東連結大野澤和大河的那一個,再來就是建造跨河大橋的這一個了。

啟動了那兩個工程的智氏,能不搞其它動作,最好就是消停一些,免得一動之後帶來各種不確定性。

天大的實話,想要開啟一場戰爭挺容易,什麼時候結束戰爭則不是單獨一方說了算。

什麼事情最容易發生不可控意外的話,反正戰爭絕對是排在前端的型別。

突然間不需要為了攻擊哪個目標做謀劃,著實也是讓智瑤有點不習慣了。

當前時代就是那個樣子,要說什麼最忙當屬戰爭與祭祀。

智氏遷徙祖墳的相關祭祀有智申在忙碌。

戰爭則一直是由智瑤負責。

目下智氏的目標非常明確,各項已經展開的事宜除非發生意外,要不然根本不用進行更改,哪可能讓智瑤不變的閒了下來呢?

忙碌了一二十年,尤其是近幾年忙得腳不著地的智瑤突然變得比較閒,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他的事業已經走上正軌,並且各項事宜的進展非常順利。

進入冬季之後,智瑤在初雪開始下之前,回到“新田”了。

“我聞魏氏欲行趙簡子之法。”智申給智瑤來了一顆炸彈。

趙簡子就是趙鞅,沒死之前幹了不少大事,死後留下不少有方桉卻沒有實施的計劃。

智瑤一時半會沒有理解,問道:“大人所提何事?”

智申說道:“分田。”

呃?

這個難道不是智瑤在施行的“法”嗎?怎麼變成趙鞅的了。

智申看出了智瑤的疑惑,說道:“無功亦可獲田。”

這……

確實,當初趙鞅有過一個提議,展開了廢除“井田制”的討論,認為應該將無主的土地分給沒有土地的人。

當時的大多數人以為趙鞅不過是想借機擴大趙氏的地盤,礙於趙氏的強大和趙鞅的強勢,採取了“我聽到了,但是不參與討論”的態度。

智瑤聽說魏氏打算“散財”就有點迷了,問道:“新軍可得,抑或皆可?”

智申一臉莫名其妙地說道:“自是新軍,若人皆可得,魏氏何來如此多田畝。”

重新整理了一下資訊的智瑤有點懂了。

算起來並不是智氏第一個操練新軍,魏氏才是晉國的那個第一。

魏氏不止是晉國第一個對軍隊進行改革的家族,還是諸夏的第一家。

他們摒除了戰車,專門弄純步兵的部隊,並且建立起了一支重步兵的隊伍。

如果魏氏要分田,應該是走“魏武卒”的路線,也就是進行選拔,給予被選中者分配土地,隨後這些被選中的人自行準備甲胃以及武器,他們得到分配的土就是前期的僱傭費,後面立功了另有賞賜。

在走這一條路線的同時,魏駒直接將“武卒”的數量定為一五萬名,每人分配給了八十畝的土地。

這些土地需要“武卒”自行去開墾,大多集中在晉國的內部。

“不是吧?‘魏武卒’提前出現了。”智瑤真的感覺挺意外。

魏氏這是在弄新軍,不是像智氏建立常備軍。

智氏的常備軍,裝備是由家族進行提供,不像魏氏的“武卒”需要自行準備,同時智氏常備軍的吃喝以及其它也是家族提供,魏氏的“武卒”一樣需要自行備妥。

這麼看,魏氏除了給予“武卒”土地之外,還規定了每年三個月集中起來的訓練週期,其餘跟以往的納賦制度並沒有區別。

智瑤心想:“歷史上魏氏給‘武卒’的土地好像是每人一百畝?”

可以將魏氏給“魏武卒”的土地視作一種“永業田”,也就是這一批土地不能買賣,只是讓“魏武卒”有足夠的收入用以支撐納賦時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