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好事以及壞訊息(第1/2頁)
章節報錯
即便智氏再怎麼關注代國與趙氏,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訊息還是需要延遲一段時日才會傳到智瑤手上。
看情報的等級,越是緊急的情報,送到智瑤手上的時間就會越快,到底多快就看兩地相隔多遠,路途上的路況怎麼樣了。
智瑤早就對派去的細作有所交代,對情報等級進行了劃分,也就等於在代國或趙氏的智氏細作對即將發生什麼有心理準備。
這一次,智氏的細作在某種程度上被智瑤給誤導了。
怎麼說呢?智氏的細作事先對趙氏或代國將會發生什麼事有心理準備,他們已經有先入為主的判斷,面對趙氏果然對代國動手的局面,思維就會偏向智瑤事先做出的論斷。
結果是,智氏的細作發現趙氏對代國真的動手,他們會更加註重趙氏在幹清理代國上層的事情,哪怕窺探到趙氏在安排遷徙的事情也會忽視掉。
因為“一切盡在掌握”的錯覺,智氏的細作對情報的重視程度就會採用常規級別,並且因為“先入為主”的關係,哪怕是發現了一些怪異之處,他們因為注意力核心的傾向,對那些怪異之處的重視也就不會太高。
那麼一搞,除非是有誰的腦子率先轉過彎來,又或是趙氏做的一些事情跡象過於明顯,要不然智氏的細作會一直慣性思維下去,等待發現不對勁的那一天,依靠細作的力量無法做到阻止,將情報送出去自然也來不及召喚大軍阻止了。
所以,遠在“鄴”的智瑤在趙毋恤行動之後的第十二天接到了趙氏對代國動手的情報,智瑤光看線報並沒有關於趙氏在做遷徙準備的提醒。
“果然動手了,時機還選得挺好。”智瑤心想。
說時機,智氏不是開始在進行第二個五年計劃嗎?一旦智氏有大舉搞內政的動作,顯然停頓下來會出現損失,外部出現的事件不是太大,肯定不會停止內政的建設。
哪怕是需要做點什麼,智氏的大工程已經啟動,投入軍事使用的資源絕對會減少。
在沒有情報的支撐之下,智瑤怎麼都不會想到趙毋恤會選擇遠遠逃遁,思考的方向必然是智氏什麼時候出兵代國最為合適。
比如現在,智瑤已經知道代君雍受到趙毋恤的邀請去夏屋山以北,並且還知道代君雍已經被殺,推斷的是趙氏起碼需要三個月才能席捲代國全境。
趙毋恤能夠在三個月吞併代國的前提是,他用了卑鄙的手段一下子清除掉了代君雍和一些代國的重臣,哪怕代國還有其餘高層,後面還有趙氏突兀動手,哪有多餘的時間讓代國倖存的貴族及時回過神來。
“代君一死,趙毋恤沒有道理會放過代國儲君以及其他重臣,看來刺殺手段也要在北方大行其道了。”
事實也如智瑤猜想的那般,甚至針對在“代”的代國儲君以及重臣的刺殺,要比趙毋恤對代君雍動手早執行上幾天。
看完訊息的智瑤很快就將事情放到一邊,注意力轉到了對水渠的建設上來。
智氏今年要啟動的工程是開挖一條連結雞澤和大河的水渠,中間地段當然就是用於灌溉的水利工程,包括了分叉出去的那些水渠。
得益於智氏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有過相似的工程,相關的細節或許會有變化,大體上仍舊一樣。
因為相似的關係,智氏已經培養起了相關的人才,對於勞動力的調動以及物資的儲備,自然會有更多的準備。
“聽說吳國挖運河和築城一共動用了五十多萬人?”
“那可是來自吳國、越國、魯國、莒國、邳國、郯國……等十來個國家的五十多萬人,可見夫差對小弟的壓榨有多狠。”
需要先了解當前是什麼年代,才能知道動用五十多萬人服務一個工程有多麼誇張。
絲毫沒有扯淡的地方,光是邳國和郯國全國的男人幾乎被蒐羅乾淨,魯國貢獻過去的勞動力達到六萬,越國貢獻了四萬多人。
邳國和郯國存在的時間已經挺悠久,他們現在都是吳國的“國中之國”,等於說被吳國被包圓了。
吳國蒐羅的五十多萬人不止是男性,其中女性佔了十來萬的樣子。
夫差給出了一個期限,八年之內必須挖好運河,同時沿途的四座城池必須修好。
智氏這一次修建水利工程動用的勞動力約二十二萬,預計在五年之內挖好主幹道的水渠,同時完成對二十三條次級水道的建設。
如果智氏這個水利工程完成的話,根據初步的估算將會增加十一萬頃左右的耕田,而這還只是初步增加的耕田,後面還會有相關的增加。
智瑤對於這一項水利工程很重視,要說覺得多麼誇張則是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