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瑤觀察了一陣子,沒有發現其餘誰想去參加孔子的葬禮,一下子心情就變得挺複雜。

“按爵位來說,孔丘是大夫,以他們‘儒’的追求,守禮的話沒有資格冰鎮那麼長時間……”智瑤真不是想埋汰,純粹是覺得說一套做一套不好。

真要埋汰的話,其實孔子的葬禮屬於超規格,好多事情上面跟他們遵從的規則都有逾越,魯國的君臣較真足夠宰殺掉一大批門徒的。

門徒之所以沒有被宰殺,說白了就是源於他們的身份,不是因為門徒的身份,說白了不是貴族也是“士”的階層,並且人數有點多了,還牽扯到許多國家。

因為孔子是大夫爵,還是落魄了大夫,魯國自然沒有可能發出訃告,更不會以國家形式邀請誰去參加喪禮,乃至於國家層面只會無動於衷。

列國君臣知道孔子的死訊,大概就是:哦,那個經常會帶著幾百上千人遊蕩的孔二死了啊?以後無法聽到他們到了哪裡跟人爆發械鬥的事情了。

不開玩笑,孔子跟門徒遊歷的故事挺多,光是被圍堵在哪的故事就有好幾次。

最出名的就是被陳人和蔡人圍困那一次,原因是孔子聽說楚國邀請自己去當官,興沖沖又興高采烈要去楚國。而當時陳國和蔡國正在遭遇楚國欺凌,陳人和蔡人得知孔子一行人要做什麼,氣憤地將他們給圍困了。

為什麼智瑤要關注除了門徒之外有沒有人會想去參加孔子的葬禮?原因是智氏好多人的啟蒙老師是門徒,不知道門徒會不會灌輸一些思想給誰。

當初智瑤就跟門徒約好,啟蒙之外不教導其餘的知識。

現在看來,門徒顯然是恪守信用,沒有教導識字之外的舉動,要不然以他們的洗腦……,呃?是追求尊師重道的能力,智氏這邊的識字者起碼要跑掉十分之四五?

看看,智氏世子的十分之四五跟門徒都能扯得上關係,剩下的那些扯起來也能跟門徒有點關係,側面證明智瑤舔……,不,是聘請門徒發揮了什麼作用。

而智氏目前識字的人起碼兩萬以上,不光是諸夏大地,可能加上小破球的其它地方,識字的人加起來估計跟智氏也就差不多?

兩萬名識字的人不會是智氏的極限,智瑤一直在重視教育,必將會隨著時間越往後推移,識字的人數量必然一再增加。

某種程度上來講,裡面的功勞有門徒的一份,就是跟孔子沒什麼關係。

那麼講的原因是,門徒本身就識字才去孔子那邊聽講,並不是孔子從零開始教導門徒識字。而智氏這邊就是跟門徒識字,沒有學習他們的其它知識。

當前,智瑤也就安排教導識字,一開始的教材就一部《詩經》,後面加上了算數,更後面又採取分科,其中包括了水利以及工匠技術。

“等待齊國的事情徹底解決,非必要情況為前提不用司馬穰苴和孫武領兵,或許能再加上兵科?”智瑤就是這麼盤算的。

開設兵科合適嗎?也許不是那麼合適。

畢竟,怎麼帶兵可以教,怎麼訓練軍隊卻是不能隨意教。

這麼說吧!帶兵打仗這種事情靠天賦,練兵則是屬於一旦傳播開去,統治者屁股的隨時都有被捅的可能性。

在那種原因之下,統治者發現一本教練兵就會禁一本,發現類似的人才只有亂世降臨才會重用,和平時期的最佳做法就是冷藏起來。

智瑤肯定不是偉大到毫無顧忌,開設兵科只會培養基層軍官和中層執行者,再往上其實也不是光教就會,看的就是每一個人的天賦。

“僚,往魯一行。”智瑤在門徒走了一天後,有了這個吩咐。

夫僚稍微一愣就明白智瑤的意思,行禮無聲退下。

再怎麼說,智瑤不會給孔子安排官職,同時不會超規格地去參加葬禮,派個人到場總是需要的。

智瑤承認派夫僚前去還是有些超規格,原因在於夫僚是智瑤的近臣。

只要夫僚出現在孔子的葬禮,一同參加葬禮的人知道夫僚是誰,不可能沒有相關的聯想,比如孔子還是得到了晉國下軍將的重視,才會有夫僚的在場。

智瑤需要承認,他本心上還是希望門徒回來繼續給智氏效力的。

不談其它,也不用門徒繼續教導識字,講實話在智氏開始使用簡體字後,門徒想教也是業務不熟。

智瑤捨不得的是幾百上千個識字的人,他們哪怕無法做什麼大事,成為智氏這臺大機器的一個螺絲也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孔子死了啊?老子也有意西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啟程。以文化界的認知,舊的時代已經過去,新的時代將要來臨了。”

在這個歷史版本,孔子活到七十四歲,算是高壽。

目前的老子已經九十四歲,看上去還顯得身體倍棒。

講實話,智瑤覺得自己有必要向老子學習養生,怕的是有些人不養生還好,一學養生給壽命弄得更短。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可惜了,太陽還是每天照常升起。”

------題外話------

有月票的話,給作者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