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太陽還會升起嗎?(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概只有智瑤會有那種感覺,其餘上位者很清楚“雙君制”的現狀是怎麼回事。
那個也是願意無私教導知識的人太少,以至於是個“師”都應該得到尊重。
比較詭異的是,貴族尊重為師者,願意拜師學藝,另一方面又打從內心裡排斥將知識胡亂散播的人。
用一個心態來描述,他們希望只有自己掌握了某種知識,不願意那種知識被傳播得誰都會、
必須說一個事實,那個“儒”真的早就有了,很早以前是管禮儀的一個官職,官職的名稱則不固定。
比如說,夏后氏用鳥的體系來命名官職,黃帝用雲,太昊用龍,每一段時期真的都不一樣。
其實那個真的沒有什麼好講的。最為簡單的是歷朝歷代的官職稱呼都會出現變動,時間越遠古就越難懂。
所以,“儒”以前是一種稱呼,以後則是會變成一個學派,同時“儒”這個學派早在很久以前就有自己的內部體系,並不是說身為儒者所學都一樣,學的知識不一樣,思想觀肯定也就存在區別。
孔子是不是儒家的創始者?答案:不是!
後世的儒是不是全歸於孔子的門徒?答案:不是!
那麼,時間越是往後,孔子的地位為什麼會越變越高?答案:孔丘有個不要臉的子孫玩了一套砸牆造假,弄了一本叫《論語》的書。
為什麼說那個子孫造假?答案:孔丘的住所早幾百年就被毀了,那個子孫真砸牆也不是孔子住所的那堵牆。
智瑤知道一個人不要臉會有麼可怕,尤其是這個人有文化。
這麼說吧,智瑤就很清楚自己是一個不要臉的人,純粹把自己偽裝成為一個要臉的人而已。
因為不要臉,智瑤沒有馬上將孔子病逝的訊息告訴那幫門徒,原因是門徒還有好些工作沒有做完。
直至孔子病逝的訊息從其它渠道傳進門徒的耳朵裡,他們選出代表來找智瑤告假,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個月之久。
“如此說來,諸位需得離去。”智瑤沒有假裝聽到孔子的死訊很驚訝的樣子。
裝什麼呀?
再則,智瑤跟孔子的關係也就那樣,頂多就是主家與食客。
講道理,如果智瑤的成就比孔子高,應該是孔子因為曾經吃、喝、穿、住都依靠智瑤而感到榮幸。
不是埋汰!
知道多少人以作為信陵君門客而自豪嗎?開創大漢帝國的劉邦就因為沒來得及成為信陵君的門客而時時嘆息,張耳因為做過信陵君的門客而被人高看一眼。一切就因為信陵君的名聲夠廣,使人懷念,能被借光。
子路一臉悲傷,說道:“我師逝世。”
智瑤沉默了一小會,說道:“諸位可將後續事宜處理妥當?”
並非是要阻止著不讓走!
有認為重要的人出事或病逝,一時半會根本無法幫上那人的忙,不是“咻”的一下就能抵達,想即時聯絡也沒有那個條件,向別人交代一下自己負責的後續事宜,應該的吧?
前兩次都是手頭的事情沒做完,甚至都沒有告辭,好些人負責的事項還處在緊要階段,最起碼的交代都沒有做給直接跑了。
事出有因跑掉的人沒錯的話,因為他們跑掉而給智氏造成的損失,怎麼說?
所以,智瑤真不是其它地方有情緒,純粹就是覺得這一幫人不地道。
宰予說道:“臣請留。”
智瑤先一愣,隨後變成了愕然。
比較奇怪的是子路等人臉色沒有變化,顯然是早就知情,想幹什麼也早做了。
智瑤回過神來搖了搖頭,說道:“不可如此。”
無論怎麼樣,師父病逝都應該到場的。
一旦宰予被事情耽擱了沒有在喪禮現場,足夠被徒子徒孫罵上世世代代。
話又說回來,宰予好像就是門徒中用來彰顯孔子偉大的角色之一?
最終,宰予還是跟其餘師兄弟一塊踏上了返回魯國的道路。
講一句大實話,智瑤覺得宰予這人除了跳脫以及口不遮攔,其餘都顯得非常不錯。
硬要給宰予有個形象的話,西漢時期的東方朔就跟宰予挺像的?
一幫門徒離去是註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