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也有敗軍殺將的習慣,只是近年來不是那麼嚴格執行了而已。

胥門巢為了能夠成功突圍,不止用三千人左右的代價去跟智氏騎兵拼命,今天還派出三千人跟楚軍交戰,又有四千人在跟晉軍交戰。而他將帶著其餘的吳軍,丟下正在交戰的袍澤進行突圍。

吳軍的選擇很是令人感到意外!

畢竟,吳軍一開始有三萬左右,前前後後折損了一萬三千的樣子,到最後又要丟下七千,等於說哪怕突圍成功也就跑掉不到一萬人。

子期看到智瑤沒有做新的安排,問道:“敵軍歸路已有晉軍設伏?”

智瑤說道:“瑤僅攜三‘師’而來。”

這個戰場,智氏的軍隊數量約是兩萬左右,等於說晉軍幾乎全在現場了。

子期詫異道:“或可全殲,怎可放歸?”

智瑤說道:“楚司馬對陣所部可交予我,楚軍往而追擊。”

這一下,智瑤把子期整得有些不會了。

說到底,智瑤率軍過來可以有很多目的,也能獨獨不想全殲吳軍。

子期真心覺得不能就那麼放過那支吳軍,真的在晉軍接手被當作棄子的那一支吳軍,帶上楚軍前去追擊向南突圍那一股由胥門巢率領的吳軍了。

“吳國即便再次挑戰晉國,基本上也是十年之後的事情。現階段吳國交戰的物件會重新變成楚國,拼命也該是楚人上,我湊什麼熱鬧。”智瑤心想。

隨後,智瑤下達了勸降的命令。

得知自己變成棋子,吳人對上晉軍也看不到什麼希望,扭捏了一小會之後,貴族選擇了投降。

是的,現在並不是誰都有資格投降。成建制的情況下只有貴族擁有投降的資格,像是士兵不抵抗被抓到,說法是被俘,並不是投降。

智瑤不在乎胥門巢能不能帶著剩下的吳軍突圍成功,同時也不在乎子期的追擊會怎麼樣,短暫的停留了三天之後,帶上齊君頑開始在濟水上游有目的逛了起來。

帶上一國之君遊逛這個操作也就智瑤想得出來,每到一地都會讓當地的齊國貴族糾結萬分,到底是迎接或者不迎接,迎接肯定是要兵不血刃被智氏控制住,不迎接則是違揹人臣之道。

齊君頑哪怕之前不知道智瑤是搞什麼操作,一次兩次之後也該看明白了。

然而,明白歸於明白,包括齊君頑在內,一應君臣對智瑤的安排除了配合就是配合,一直到濟水上游約是十之三四被智氏控制住,他們才慎重其事地找到智瑤,擺出有事商議的架勢。

當時,智瑤正在跟子期飲宴。

子期率軍去追擊吳軍,他們追上吳軍與之交戰,品嚐到了勝利的甘美,俘獲了斷後的展如,僅是胥門巢帶著約三千左右的吳軍突圍成功。

雖然未盡全功,子期還是感到無比振奮。

楚國自從衰弱下去之後,對上吳軍就是一敗再敗,每每需要五打一才能跟吳軍打得有來有往,心氣幾乎要被打沒了。

這一次,子期帶上七千左右的楚軍去追,吳軍發現追來的是楚軍就停下交戰,明顯就是看不起楚軍啊。

“晉卿請滿飲此觥!”子期真的很感激智瑤,自己先一飲而盡。

講實話,智瑤也有點驚奇楚軍表現出來的戰鬥力,納悶只是給予晉軍的編制,怎麼都料不到楚軍會一下變了個樣。

子期說道:“如……”,只一個字,外面傳來了求見聲。

他想說的是,如果楚國的軍隊全面模仿晉國的編制,到底會爆發出什麼樣的活力。

前來求見的當然是齊國君臣。

他們來的人不少,目標就只有一個,想要請求智氏幫忙組建軍隊,同時跟智氏以賒賬方式求購武器裝備。

齊國君臣之所以會有讓智氏幫忙組建軍隊的想法,一來都是齊人,偏偏民伕變得比正規齊軍還能打;再來就是經過智氏重組的楚軍竟然以少打多,給打贏了吳軍。

他們配合智氏佔領濟水上游,用原本會失去的來換取新的希望,有毛病嗎?

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