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件事情而被束手束腳,智瑤已經好久沒有過這種體會。

現在,智氏已經集結起來兵力約是九萬,光是“邯鄲”和“鄴”就有四萬,有接近四萬分散在齊國各地,剩下的萬餘駐紮在“鮮虞”。

那可是九萬的軍隊,還是分不同的區域在駐紮,並且有差不多一半正在執行作戰任務。而這還只是一個家族使用的軍隊數量,比許多國家的總人口都要多了。

再看魏氏,有三四個年頭每年用兵不少於三萬,多的時候能達到六七萬。

所以,晉國為什麼牛逼?因為是真的很牛逼啊!

如果晉國的卿位家族能夠團結,爆發出來的力量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扛住。

恰恰是因為晉國的卿位家族互鬥太頻繁和嚴重,才有了那種程度的軍隊。

當然了,他們要感謝先輩將晉國塑造成了一個軍果主義的國家,有了足夠氛圍與底蘊,才有了後輩動輒能拉出那種規模的軍隊。

看一看齊國,他們的人口並不少,經濟體量比晉國更大,從很久以前到現在,動用十萬以上兵力的次數屈指可數,偏偏還每一次落了個大敗虧輸的下場。

從前能夠動輒拉出十萬以上兵力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當然是晉國,另一個則是楚國。

一開始楚國並不適應這種規模龐大的戰爭,吃了不少虧又一再進行總結才慢慢適應過來,幾次擊敗晉軍,一度獲得霸權。

別看吳國之前那麼風光,有幾次動用十萬兵力的例子,他們在伍子胥死去之後,孫武也離開吳國,其實已經沒有人能夠有效地將十萬大軍的作用發揮出來。

說白了就是能力有限,指揮起來無法將軍隊調動起來,運用在合適的位置,去發揮他們的作用。

能力不足的話,十萬大軍實際起到作用的也許只有一半不到,剩下的那一半在當看客。這種事情不是在搞笑,相反因為指揮官能力不足而屢見不鮮。

智瑤鄴發現了自己帶兵能力的極限,超過八萬就有一種應接不暇的錯亂感,知道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用來進步。

那還是有足夠合格基層軍官的條件之下,要是沒有那一批基層軍官,保持舊有的模樣,智瑤指揮三四萬就該手忙腳亂了。

什麼舊有的模樣?就是以“士”為骨幹,配上一定數量的“徒”去帶動徵召來的“羨”呀。

所以,魏氏從某種意義上看來很厲害,他們沒有像智氏大規模培養基層軍官,還能玩得動大兵團作戰。

智氏再一次進行徵召,分為兩個區域進行集結。

晉國中部的“黃父”是一個,集結了兩個“師”的兵力。

有三個“師”兵力的規模在“濮陽”完成集結。

他們進行集結得時候,智氏在密切注意魏氏和韓氏有沒有什麼新的動作。

比如說,魏氏和韓氏也跟著下達新一輪的徵召令,或是已經集結起來的軍隊向哪裡進行運動。

還是那一一句話,智氏認為魏氏或韓氏的動作對自己存在威脅,魏氏或韓氏也會看見智氏有所舉動認為對自己產生了威脅。

只允許智氏有大動作,不允許魏氏或韓氏感到緊張,哪有這樣的道理呢?

且不論魏氏或韓氏有沒有想要對智氏做點什麼的意圖,他們發現智氏進行新一輪徵召之後,智氏完成集結的總兵力竟然超過十三萬的數量!

那可是十三萬的大軍,比絕大多數諸侯治下的總人口還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