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智氏父子遭到刺殺的事情被重新提出來,反正再怎麼樣智氏都不會吃虧,願意認可哪一種說法都能當作刺向懷疑物件的利劍,更可以採取模擬兩可的態度來引而不發。

衛國怎麼死的?他們就是無法拿出證據來證明自己沒有參與刺殺智氏父子,礙於智氏的實力比衛國更強,然後衛國死了。

那一刻,進行刺殺的真兇一定是驚疑不定的態度,納悶衛國是不是真的參與了刺殺智氏父子,緊張自己的刺殺行為有沒有暴露,變得小心翼翼的同時,哪敢去對智氏滅掉衛國有反對意見。

另外一點,哪怕沒有派出刺客的家族或國家,他們一來是忌憚智氏的實力不敢出聲,更多的是不想引火燒身,只能去當沉默大多數的一員了。

前來共襄盛舉的楚國使節是子期,得知田乞也在“譚”地,見到智瑤就說道:“叛逆既在,為何不予誅殺?”

別說,殺死使者這事,楚人真幹得出來,並且已經不止一次做過,只是以往只會殺死南方諸侯的使節,暫時一次都沒有對中原列國幹過。

楚國的區別對待不是沒有其內涵,他們想要爭霸就不能拿在南方的那一套用在中原列國身上,要不然就是自己斷絕邦交渠道。

智瑤聽到子期那麼說,心想:“難道楚國真的派人刺殺我?”

別怪智瑤會這麼想,田乞是齊國的叛逆,楚國在爭霸期間是有跟齊國暗通款曲,交情應該不至於到齊國出現叛逆,楚國喊打喊殺的地步。

所以,楚國是不是因為坊間出現他們參與刺殺智氏父子的言論,恨田乞不早點去死呢?

只是,子期好歹是楚國的司馬,算是頂級高官之一,沒道理不懂什麼叫不打自招,不至於因為田氏在坊間放出楚國參與刺殺智氏父子的言論,幹這種自曝的事情吧?

“彼時晉卿與我商談盟好,我維護晉卿尚且不及,怎有刺殺之舉?”子期看到智瑤露出了狐疑的表情,講起了當時智瑤是晉國身份足夠高的人之中,是唯一那個提議跟楚國修好的人。

以常理而論,智瑤提議晉國跟楚國修好,確實對面臨吳國極大壓力的楚國有利,他們是應該給出正面積極回應,不應該在那個時候刺殺智瑤才對?

不過,考慮到智瑤曾經率軍破壞楚國吞併陳國行動,並且還率軍進入楚國境內肆虐,也能夠算是有深仇大恨,有楚人刺殺智瑤又顯得比較正常。

當前時代背景之下,南方列國的刺殺之風盛行,發生刺殺次數最多的是在吳國。

然後,吳國將刺殺風氣帶到了周邊的國家,楚國從某種程度上是被“感染”了。

智瑤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問道:“楚軍何時北上?”

子期是來了,只是帶來了五百多人,大部分還是照顧飲食起居的僕從,武士不到兩百。

沒有記錯的話,也就是前年而已,晉軍還在渭水南岸殲滅了三萬楚軍,兩人暫時卻是對那件事情提都不提。

作為勝利者的智瑤不提能看做是謙遜,其實就是一碼事歸一碼事而已。

子期或許會提,只是楚國作為戰敗的一方,提出來多沒面子,也會影響到這一次楚國對齊國的干涉權。

如果沒有去年楚軍在渭水南岸的大敗,以子西迫切想要培養白公勝的實情,前來“譚”地人選絕對會是白公勝。

之前是不是提到了“共襄盛舉”這個成語?事實上也是那樣,齊君壬薨逝前夥同逃亡的公族一塊將齊國端上了桌,傻子才不湊過來大塊朵頤,對他們不是一次盛宴又是什麼。

子期臉色變得有些難看,說道:“不日便來。”

智瑤一臉困惑地問道:“可是吳、宋不願放行?”

楚國跟齊國不直接接壤,他們的軍隊想要北上,少不得跟宋國借道。

宋國跟楚國是宿敵,雙方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打打停停,著實是讓晉國佔盡了便宜。

恰恰是因為有楚國這個大敵的存在,宋國才會是晉國最忠實的盟友。

這不,楚國有倒下的跡象,宋國立刻不是那麼甩晉國,趁著晉國無力干涉的機會,宋國一舉將曹國給吞了。

十來年的時間之中,楚國連續吞併了一個國家和幾個勢力,甚至還有能力向正南方向以及西南方向擴張,證明了楚國對上晉國或吳國或許會被摁著打,楚國想教訓其他諸侯則是沒有問題。

在這種現狀之下,尤其是宋國才吞併曹國沒有幾年的時間,宋國君臣是應該思考楚軍北上會不會順便幹一把解放曹國的事業。

哪怕宋國願意借道給楚軍北上,不是還有一個吳國會從中阻攔嗎?

宋國夾在楚國與吳國中間,借道給了楚軍。

吳國同樣提出借道的請求,宋國敢不答應?

所以了,智瑤就一個問題而已,問得子期心中悲涼。

子期說道:“夫差狼子野心,圖謀稱霸中原,不知晉卿如何作想?”

用膝蓋骨想,行不行。

智瑤在等待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