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人的預料當中,智氏想拿下趙氏打算嚴防死守的“晉陽”,怎麼都要耗費上兩三年,並且還會付出極大的死傷。

不講假話,智瑤原本也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怕到都拿出全民皆兵這個大殺器了。

另一件事情,智瑤有實地去“晉陽”周邊觀察過,真的沒有想到能用水攻。

如果是智瑤過去指揮攻打“晉陽”的話,極可能是被逼得沒有招,逼到了極限的程度,或許才會挖空心思琢磨,說不定能想要可以採取水攻這一條。

當然了,真到了那種窘況,更加可能出現的是魏氏反水,趙氏、魏氏和韓氏結盟來攻打智氏,水攻也會被用在智氏身上。

挺現實的一件事情,誰讓智氏長久無法打下“晉陽”,擺明就是掉進了坑裡,大家肯定是要逮住機會直接把智氏埋了呀。

所以了,有些時候不是別人處心積慮想要乾點什麼,完全就是自己給了他們機會。

已經收到“晉陽”戰事結果的智瑤,心態一下子得到了極大的放鬆,注意力轉向的同時,一點沒有中斷召集青壯訓練的想法。

春播已經結束,夏收還沒有到來,再則智氏也沒有在進行什麼大工程,等於大量的人手其實就是閒置的狀態。

這個時候,家族發話要集結,本身吃、喝、穿、用就是家族負責的人,他們能怎麼樣呢?

必須要了解到一點,當下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自己的私產,他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吃的大鍋飯,乃至於連自己都是家主的財產。

因為從來都沒有享受過自由的關係,服從排程就是符合他們的價值觀,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不了什麼抵抗的情緒。相反因為時代的特殊性,能夠被徵召為士兵使得大多數人充滿了盼頭,期待改變自身命運那一天的到來。

現如今以“邯鄲”輻射向周邊就是一座大兵營,一共有超過十二萬的青壯被集中過來,再有本身駐紮在“邯鄲”的一個師,智氏的兵力之鼎盛讓知情者感到了顫慄。

這十萬青壯,年齡從十三歲到四十歲,平均年齡則是二十二歲,並且還只是“邯鄲”、“郵”、“寒氏”、“茅氏”、“千侯”、“幹”、

“任”等十三座城邑的人口。其中抽調最多的是剛剛開闢出來的農耕區,當地正是智氏大力開發的階段,人口相對集中一些。

在其餘的地方,包括“智”、“原”、“鮮虞”、“仇由”、“留籲”、“潞氏”、“黃父”等地,得到集結的青壯數量總合超過二十萬。

那麼也就是說,除開本就是服役狀態的那些在編軍隊,智瑤倉促下達命令之後,智氏各處的邑宰執行命令,一下子拉出了三十二萬臨時武裝起來的青壯。

因為太過倉促的因素,三十二萬肯定不是智氏的極限動員,竭力挖掘應該還能再拉出個十五萬左右?

用五十萬這個模糊的數字,其實以智氏的總人口來說並不算過分,甚至可以說一個非常謹慎的字數了。

另外一點,封君治理模式之下,動員能力確確實實是會非常強大,能夠與之比較動員力的模式,大概就是秦國完成變法之後權力下到鄉間了,像是其餘的大一統朝代動員能力著實是都不怎麼好。

當然了,智氏能夠動員起五十萬人並且進行武裝,真的拉出去作戰肯定是暫時辦不到。

像是被臨時武裝起來的三十二萬人,大部分只能依借對鄉里的地形熟悉或城池來打一打保衛戰,他們並不具備野外作戰的能力。

關於這一點,還是先要有大兵團作戰方面的經驗累積,起碼的後勤供應鏈也要搞明白。

到戰國時代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交戰,其實也是一個緩慢的經驗累積過程,並不是一下子就有那麼大的場面。

第一次就能在兩個月內集結起三十二萬人,總的來說智瑤還是感到無比滿意,希望這個好的開頭能夠繼續保持下去。

有一點,幾十萬大軍作戰這種事情,以目前智氏的糧秣積累,其實是進行不了太久,嚇唬人用意更多一些。

這不,智氏集結這麼多人,哪怕本來有人想搞事情,一下子就被嚇得縮回去了。

智瑤一直是在大兵營之中,操持各項事務的同時,軍務方面更是一手擔當起來。

兵營非常大,肯定不是集中在一處,分成了很多的片區,約一萬五千人一座,也既是兩個“師”為一個營區。

一座座軍營之中,能看到很多穿雜色衣服的青壯接受各種訓練,現階段主要還是以熟悉武器為主,暫時輪不到操練陣型為什麼會是雜色衣服?誰讓集結進行得太倉促,哪怕智氏主營紡織也沒有備下多達幾十萬套的戰袍。

巡走于軍營中的智瑤,看到的就是一排排身穿雜色衣服的青壯,他們手持戰戈在軍官的口令聲中做割、勾、啄的動作。

不用仔細辨認就能發現一點,青壯使用的戰戈皆為青銅質量。說白了就是智氏鐵質武器的儲備量沒有那麼多,長期累積起來的青銅武器庫存得到一次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