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這個權臣我當定了!(第2/2頁)
章節報錯
學曹操?智瑤掌握的資源也遠比有特俗愛好的曹丞相要多得多,名份也佔了更多的便宜。
要不學楊堅?只是智瑤哪怕是直接弄死國君都辦不到讓女兒去犧牲。再則,智氏真不用這樣啊!
還有哪些權臣能借鑑的?
講大實話,智瑤不是學歷史專科,能知道那些權臣都算挺不容易的。
關於那些人更詳盡的情況,影視作品或是裡面沒有的,智瑤還真是腦子裡完全空白。
再講一句天大的實話,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去學九成九會以悲劇收場。
如果智申知道智瑤現在就在思考以後接班的事情,會感到欣喜,還是被氣炸了?
考慮到智申的為人以及對家族的負責態度,超大機率會是欣喜吧?
智瑤對智申說道:“大人,瑤欲使權柄重歸中軍將。”
本來要習慣性答應下來的智申做出了點頭的動作,話到嘴邊卻是變成:“不可!”
智瑤知道是怎麼回事。
關於“元戎”的權柄被分散跟各個家族用實力說話有關,更多是默契一致帶來的結果。
好多任的“元戎”就是利用權柄肥了自家,次數多了也就讓所有人產生極大的警惕心。後來連那麼幹過的家族都無法再接受,以至於有了“元戎”的權柄一再遭到壓縮的過程。
真正用家族實力說話是在範氏和中行氏被定義成為叛逆之前,首開先河的是趙氏的趙鞅。
當時的趙鞅並不是“元戎”的身份,一邊提議“始夥者死”這個主張,另一邊結黨營私在推著士吉射和中行寅施以武力。
那個時候的“元戎”是智躒,有問題的是智氏從實力上不如趙氏,別說趙氏還有韓氏這個很穩固的盟友,魏氏也站到了趙氏這一邊,才有了趙鞅明明是中軍佐卻獲得晉國武力調動的權柄。
所以,趙鞅是第一個公開搶奪屬於“元戎”權柄的人,後來晉國的亂局也是由他在一力導演。
當然了,不能說範氏或中行氏是受害者,他們其實也有自己的取死之道。
不以內戰的最終勝負論英雄,只談制度崩壞就近是怎麼個回事,趙鞅反正是逃不過獲得“罪魁禍首”的定位。
智申說道:“如此作為,我家必成眾矢之的。”
大家已經形成了默契,並且造成了既定事實,坐在“元戎”位置上的人是智申,智氏又是那麼強大,誰願意看到“元戎”的權柄全數恢復?
哪怕他們無法阻止,其實是在逼著他們不得不團結起來抗衡智氏。
智申很困惑地看著智瑤,著實不理解智瑤怎麼連那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
不是智瑤不理解,純粹是那麼做利大於弊,只是很難跟智申解釋清楚。
關於權臣這個職業,智瑤真的是當定了!
只不過,成為權臣是一回事,不到亮出屠刀的那一刻,也許大家認定智瑤就是在為晉國的霸業而努力,對吧?
兩父子繼續聊齊國,就是真的沒有太多需要做出改變的事情。
當下是由司馬穰苴在負責齊國的大小事務,他大半生在為齊國服務,怎麼可能對齊國不瞭解?
所以,除非司馬穰苴一直在演智瑤,要不然願意跟智瑤一起往崇高的理想一起奮鬥,負責操作齊國的事務是最合適的。
智瑤的什麼理想?他要立國,想消滅一直亂蹦躂的諸侯,再給予更多人有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社會進行改革,增強生產力等等,與司馬穰苴和孫武的某些觀念形成契合。
某種程度來說,司馬穰苴和孫武願意幫助智瑤還有另外一點,他們從智瑤的發展理念以及帶兵事蹟,很難不認為是一路人啊!
智瑤欺騙也好,怎麼都行,要的是司馬穰苴和孫武給自己服務,不免是會在一些事情上進行偽裝的。
有一點,也就是智瑤要立國這一方面,作為父親的智申都不知道,倒是司馬穰苴和孫武已經知情。這樣算的話,司馬穰苴和孫武其實是上了智瑤的賊船,想下去的代價會比想象中更大。
司馬穰苴和孫武到底是什麼想法?也許他們只是玩膩了小場面,在乎智瑤提供的大舞臺。
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