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光是依靠陰謀已經不足以支撐智瑤獲得想要達到的高度了。

如果事事採取陰謀手段,其實代表著俱有極大的風險係數,一旦敗露不止會在名譽上有損,內部的人心動盪也將形成一種反噬。

陰謀之所以是陰謀,其實就代表著見光死,不瞭解這一點的話,遲早要栽了。

智瑤在做的就是一種堂堂正正的佈局,採取行使陽謀的手段,哪怕其他家族察覺,他們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也只能接受。想不想得出怎麼對智瑤的佈局進行反制,看他們的智商了。

“怎麼重新讓所有權柄回到‘元戎’手上,或者應不應該這麼做呢?”智瑤近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晉國目前的“元戎”是智申,以後智瑤也不會讓“元戎”落在其他家族的誰手上,只是規劃是一回事,誰都不能保證沒有意外。

哪個家族強大掌握更多的話語權,看著無疑對目前的智氏有利,問題跟等待智瑤想獲得“元戎”會不會出現意外一樣,誰能保證智氏會一直強大下去?

智瑤思考將本屬於“元戎”的權柄再恢復原樣,主要是一旦他成為“元戎”可以將權柄行使堂堂正正,一些部署進行得更加名正言順。

誰的實力強就話語權大,看上去對智氏有利,不要忘了這是亂局之下的產物,本身就代表著秩序的崩壞。

這麼說吧,好多人痛恨條條框框,可是條條框框又必須存在。條條框框是什麼?它就是規矩,或者說是某個時間段被定下的規則。

既然是規矩被定下,也就代表著名份,持有名份的人著實太多,可以是一國之君,也能是待使一國之君權柄的“元戎”之類。

為什麼有人能當權臣?不就是他們有手腕、有智商、有情商去行使官位來帶的權柄嗎?

好些權臣是先獲得官位才具備成為權臣的條件,失去官位基本也就等於失勢,其實就是證明了官位帶來的價值。

為什麼一個村官能夠揮斥方遒?遭到不公正的普通人敢怒不敢言,抗爭什麼的也沒有用,就是因為村官大小也是個官,就是有權(名份)啊!

國家沒有崩潰,官職帶來的權柄就依舊有效,哪怕坐在那個官位上的人再混賬,沒有遭到處置之前就能利用官位帶來權柄做很多事。

晉國健在的一天,哪怕一國之君是個招牌,國君依舊享有大義名份。

同理,晉國在一天,各種官職的權威就會還在,加強了某個官職的權柄,坐上那個官位的人背後再有一個實力強勁的家族,形成的效果絕對是一加一大於二。

“趙盾平生?”智申被智瑤問得一臉的呆滯。

關於趙盾的平生,晉國的史書不是記載得很詳細嗎?

智申著實不明白智瑤為什麼突然問起趙盾了。

這個話題是兩父子在說到齊國的現狀期間,智瑤比較突然地問起。

目前的智氏只剩下兩線作戰,一個在“鮮虞”,另一個在齊國,衛地則是已經重新恢復平靜。

智氏在處置衛國原來的貴族方面,接納了主動靠攏的那一批,留下一部分在衛地,另一部分遷徙它處;不願意接受智氏統治的原衛國貴族被血腥清洗,少數闔家入土,大部分只是幹掉家主以及骨幹力量;主動靠攏想智氏的原衛國貴族,他們不止被智氏接納並且正在得到重用。

智瑤又玩了對付中山國的那一套,對於願意靠攏又肯做事的降人,安排他們去清洗一些頑固分子。

這麼搞,哪怕有人假意投降,他們在執行任務時會暴露出來;沒有暴露那些,他們會在一次次清洗行動中名聲臭掉,要麼是經受不住良心譴責自己再次跳反,不然就是自戕而死。

那一套真的很毒,只有極少數心志硬如磐石人能夠繼續裝下去。

問題是,他們需要表現出實際能力才有可能在智氏出頭,僅有心志可得不到智瑤的重用,不要搞得裝到了死,到頭來白裝,裝了一輩子成了衛國的叛徒和智氏的忠臣。

自小有讀史的智瑤為什麼會突然問起趙盾呢?其實是史書也就一個管中窺豹的效果。

以當前史家的方式,他們只會去記載結果,不會將過程給記錄進去。

智氏的歷史不比趙氏長,荀氏卻是比趙氏的歷史更加悠久,互相共存了那麼多年,說不定會知道趙盾一些不為人知的辛秘?

可惜的是,智氏並沒有什麼關於趙盾在史書之外的辛秘。

智瑤就是想知道晉國第一任權臣是怎麼做到的而已。

沒錯啊?按照史書定論,趙盾就是晉國的第一個權臣,恰恰是當了權臣才有趙氏的快速膨脹,隨後也在晉景公時期遭到清算。

在那個不是禮崩樂壞的時代能夠當權臣,難度方面可比其它時期要大得多。真的成為權臣,權術的運用絕對是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

智瑤不是除了趙盾之外沒有借鑑的物件,要命的是套路不適合。

學董卓嗎?智瑤又不是董卓的那種情況,用不著依靠殺戮去鞏固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