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安排個為王前驅的定位(第1/2頁)
章節報錯
趙氏現在立足於代國,他們肯定希望周邊的勢力在實力上遭到削弱,逮住機會借晉軍的手剪除掉一些,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同時,趙毋恤需要跟晉國做個割捨,期間還能從晉國擄走一些晉人,等於是增多治下晉人的比例,無疑會對將來的統治起到助益。
某些人根本不用誰教他們道理,天賦異稟之下僅是靠著直覺就會去做那些事情,別說周王室分封那麼多的諸侯,該怎麼把分封國發展起來,必須學史的貴族子弟怎麼能不懂相關套路呢。
史書對有些人只是過往的一個片段,有的人則是能從中進行借鑑。儘管不一定能做得好,碰上了類似的事情卻能提供一個思路的方向,再想出符合自己所需要的應對措施。
“這樣看的話,我還真不能現在就卯足勁弄死趙毋恤,乃至於不能過分削弱啊?”智瑤認為自己的腳步不會停在夏屋山以南,乃至於拿下代國都不是向北擴張的終點。
現在的遊牧族群很拉垮,不用耗費全國之力就能輕易向北擴張,困難在於佔下地盤之後該怎麼開發,或者說有沒有那個氣魄去開發而已。
智瑤早就知道一樣是遊牧族裔,為什麼現在那群遊牧部落會這樣拉垮了。
其實沒別的原因。
那些遊牧族裔輸給個諸侯國的不止是武器裝備的差距,主要是他們明明是菜雞偏偏要剛正面,壓根不懂利用四條腿優勢將兩條腿拖垮的戰術;更不懂打不過就跑,跑了就藏起來再抽冷子給定居於某地的族裔來一下的打法。
智氏已經做過試驗,拉著衛人前去襲擊遊牧族裔,衛人還是那些衛人,衛軍面對晉軍被打得滿頭包,他們打遊牧族群卻是打出了精銳的戰績。
為什麼同樣是那支軍隊,衛軍對上游牧族群就變成了精銳?智氏可沒有特別給衛軍多麼好的軍備。其實就是衛軍有建制又有紀律,遊牧族裔是一群連基本編制都沒有,傳遞號令更是原始到離譜的烏合之眾。
同理,因為晉軍的紀律比列國更好,可以做到令行禁止,能夠在各個戰場教諸侯的軍隊怎麼做人。
人呀,無外乎就是軀幹頂著一顆腦袋再有四肢,軍隊與軍隊的差別無外乎是訓練來的素質,同樣素質之下才又在軍事器械上存在差距,要說有什麼別的就是思想覺悟帶來的拼搏精神了。
趙氏在晉國的內鬥中成為失敗者,他們一旦進入到代國、樓煩、白翟,又或是再加上其他亂七八糟族裔,病貓立刻就會變成猛虎。
“先由那個熊孩子去折騰一番,除非我陷在中原戰場一二十年,乃至於是一輩子,要不然熊孩子就是個為王前驅命運。”
“別看趙佗當南越王那麼久,到頭來不還是所有努力變成了在為西漢教化西南族裔,使得那些地方被西漢兼併之後,能夠很快融合進去嗎?”
“熊孩子絕對會教化那些族裔,可以省了我不少功夫。他想捲土重來,不可能搞什麼懷柔政策,只能是鐵血手段力求在短時間內搞窮兵黷武那一套。哪天我再揮兵佔土,用解放者的身份過去就顯得很合適了。”
智瑤在腦子裡將趙毋恤安排得妥妥當當,並且哪怕趙毋恤不去那樣做,有的是辦法逼趙毋恤走上被規劃好的道路。
話說,到底誰才是反派啊?
其實王圖霸業不能簡單以正反兩面論斷,其它方面不那麼好說,有做到開疆拓土的那一類,怎麼都不能完全沒有正面意義,只是當代人未必會過得多好就是了。
時隔快兩個月之後,智瑤再一次來到“高陵”附近。
關於智瑤再次率軍抵達的訊息早傳給韓庚了。
“下軍佐遵從下軍將之令,當下與敵軍酣戰不休。”
“敵軍三面包夾下軍佐所部,西為秦軍,北有趙氏,東面乃是白翟、樓煩之流。”
“我觀趙氏之兵少也,更無立寨之舉。此事甚為蹊蹺。”
又能是怎麼回事。
在智瑤看來,熊孩子太會當家,清楚且明白不用智氏和鍾氏重新返回戰場,光是韓氏就夠白翟和樓煩喝一壺,趙毋恤存了隨時想著要跑的想法唄。
所以,楚軍沒有如期抵達戰場,正在“高陵”參戰的聯軍,變成是秦軍在扛旗,其他人就只是個搖旗吶喊的角色。
秦軍能扛旗嗎?
如果是在秦穆公的時代,秦軍還真的夠資格去扛旗。
現在已經不是屬於秦穆公的時代,過去那麼多年秦國肯定是有在變強,只是相較於晉國來說,因為智瑤這個變數的存在,雙方的差距是被越拉越大了。
智瑤看了相關的戰報。
韓氏在得到命令之後主動跟秦軍加大了戰事的用兵規模,同時有些放任趙氏和白翟、樓煩。
不是韓庚無腦聽從智瑤的指示,他被三面包夾了將近半個月,能看出聽從趙毋恤指揮的趙氏、白翟和樓煩在磨洋工。
另外一點,儘管韓庚不是那麼懂得智瑤的諸多操作,還是懂得只要智瑤率領智氏和鍾氏的部隊一旦出現,趙氏等三股聯軍會向北轉移的道理。
什麼道理?無非就是智氏並非趙氏、白翟和樓煩精誠合作就能相抗衡。他們之中的白翟和樓煩之前在晉國被攆著跑,不可能換個地方就變得神勇無敵的吧?有了之前一再吃的敗仗,應該是白翟和樓煩面對智氏時會更加恐懼才對。
智瑤率軍距離“高陵”約是四十里左右,以往常的經驗來看,敵軍的斥候不會灑的這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