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並不是沒有發生過貴族逃亡他國的事情,舉族遷徙這種事情則是沒有前例。

解氏要舉族西遷到秦國?開啟晉國之先河的同時,其實就是讓原本的暗流洶湧被擺在明面,告知所有人晉國的局勢之惡劣到了那種程度。

魏氏搶先動手,講好聽一些能是為國除奸,想要的是吞掉解氏的人口。

智氏參與進去,隨後能動手的家族都沒有閒著,其中包括正在喪期的韓氏。

這個解氏同樣是晉國很老牌的一個家族,他們最為輝煌的時候是獲得一個軍團“尉”的職銜,以家族實力來講就是一直不上不下了。

有個標準的話?解氏一度擁有城邑三五座,人口約是五六萬,能夠拉出三個“旅”左右的兵力。

別以為解氏那樣很弱小,跟晉國的卿位家族一比當然顯得不怎麼樣,比之很多小型諸侯國則是強大太多了。

幾個家族追剿解氏的行動一直進行到來年的春季,解氏絕大部分的族人以及治下口眾被截住,大家則是很有默契地讓解氏的當代之主逃到了秦國。

那個默契很有必要性,清楚解氏之主幹的事情莫名其妙外加不地道,放跑了則是在給自己留下後路。

卿位家族之間還有另外一個默契,將解氏之主放跑去了秦國,未來某一天也許能夠拿來當做討伐秦國的藉口。

這一次誰吞了解氏的城邑,等於是背下了滅掉解氏的鍋,遭到各家掠奪的人口則是到手不會交出去。

新的一年到來,天氣不再寒冷之後,各個家族開始動彈起來。

對於即將攻打趙氏的幾個家族來說,先行調集物資,分配好哪些地方需要進行多少徵召,種種事項無疑是一種當務之急。

“冬季便有隊伍冒雪趕往‘晉陽’,多家皆有攔截,仍有口眾至‘晉陽’落腳。”博覽道說的是趙氏也在調集人馬。

目前趙氏還有四塊比較大的封地,其中對趙氏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晉陽”了,另外三塊分別在晉國西部、中部和南部。

趙氏在晉國西部的封地非常靠近白翟,以“採桑”為主要經營的城邑,又有“屈”和“鄂”兩地。

他們在南部的封地在少水東岸,當地沒有多少城邑,比較重要的據點只是“臺谷”一地。

趙氏在晉國中部的封地當然是“趙”地,也是趙氏的祖地。

按照智氏、魏氏、狐氏和鍾氏先前的分配,魏氏單獨對付“採桑”趙氏,智氏則是自己對付“晉陽”那邊,狐氏和鍾氏聯合起來攻打“臺谷”一地。

等待魏氏和狐氏、鍾氏完成既定戰略目標,再合兵一起攻打“趙”地。

現在的情況是,趙氏事先得知眾多家族將要攻打自己,他們在內戰沒有爆發之前,搶先做了一些物資和人口的調動。

因為各個家族反應及時的關係,趙氏想從各地調集物資和人口前往“晉陽”的行動以失敗告終,某種程度來說也等於晉國的內亂是從去年冬季就開始了。

孫武說道:“既趙氏如此,我家需邀他家合攻‘晉陽’。”

簡單來說就是,種種跡象表情趙氏對“採桑”和“臺谷”採取了放棄的姿態,主要打算固守“晉陽”和“趙”地。

這個“趙”地距離“新田”不是太遠,又是作為趙氏的祖地,可是趙氏的重視程度比較有限。

智瑤手頭的情報顯示一點,趙氏在“趙”地目前集結的兵力約是一萬三千左右,卻是在“晉陽”那邊集結起了將近四萬的兵力。

從這裡足以證明趙氏對“晉陽”的重視遠超“趙”地,根據實際地理位置來講,只能說趙氏的取捨無比正確了。

智瑤說道:“狐氏、鍾氏不敢忤逆於我,魏氏如何則是難以預料。”

這一次的事情本身就比較操蛋,本來智瑤沒打算這麼快滅掉趙氏,倒是被魏氏攪動了風雲。

不過,差不多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再糾結沒有過多的用處,還是趕緊做好完善部署為妙。

孫武說道:“我家調集二‘軍’攻打‘晉陽’,一‘師’囤於‘黃父’,‘邯鄲’與‘鄴’合兵二‘師’;並衛若是順利,尚有三‘師’之兵可供調遣。”

那麼,算上齊國那邊兩個“師”的兵力,第一階段智氏就動用了三個“軍”又一個“師”的兵力?

其餘地方還好說,要是智氏攻打“晉陽”進入關鍵階段,魏氏、韓氏、狐氏和鍾氏突然間反水,無疑會讓智氏面臨極度糟糕的局面。

要是那個時候諸侯聯軍再來入侵?智氏會怎麼樣不提,晉國的樂子絕對會很大!

不要看智瑤看上去智珠在握,內心裡其實是有點發怵。

沒其它原因,歷史上給智氏跟魏氏和韓氏聯盟攻打趙氏,後來魏氏和韓氏卻是反水,一下子讓智氏敗亡,那一位“智瑤”的腦袋還被做成了酒器!

智瑤看向了智申,說道:“大人,我欲再徵一‘軍’,亦使青壯留於當地操練,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