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

司馬穰苴前往衛國的東部。

孫武則是前往衛國的西部。

他倆直接讓衛國對半開,一人負責一邊,相信很快就能傳回好訊息。

同時,程朔和子路分別帶上部隊也出發,他們將配合司馬穰苴和孫武的行動,也是孫武和司馬穰苴在勸說階段的武力保障,一起精誠合作將智氏吞併衛國從計劃變成實現。

在期間,智申不能繼續逗留“邯鄲”這邊,需要回去“新田”跟其餘家族展開協商。

話說,智氏要吞併衛國,真的不是老智家自己的事情,打從事實上就是晉國的事。

哪怕智氏再強大,其餘家族在兼併衛國上面沒有出實際的力,僅僅大家都是同為晉國的一員,智氏一些該給的好處還是需要分潤出去。

這一點不但智氏要明白,其餘家族做成了類似的事情,他們一樣要拿出好處分潤給其他家族。

說白了就是,甭管智氏能不能幹成,動用家族私戰就是讓晉國處在爆發國戰的邊緣,一旦真的爆發國戰,為智氏擦屁股的其實就是所有人。承擔了相應的風險,得到該有的好處,簡直就是太應該了。

因為智氏是獨力完成,需要分潤出去的當然會很少,某種程度上就是意思意思,互相之間的臉面上能過得去就好,其餘家族想要得到更多純粹是在想屁吃。

忘記這個道理的人,比如趙鞅,他一再攻伐衛國,一次次吃獨食,趙氏不出事也就罷了,一旦趙氏出事的話,非但沒人會幫忙,沒落井下石都算夠有涵養了。

做事先做人嘛?道理並不複雜。許多懂得的人就是太貪,自己已經吃下了太多的好處,偏偏一點湯湯水水都不願意漏出去,鬧個眾叛親離的下場又能怪得了誰。

“動盪過甚亦是無礙,獨不可使之黎庶傷亡重也!”智瑤覺得遭遇反抗以雷霆之勢滅殺最好,關鍵的是別牽連到普通人。

追根到底,衛國是一個國家,遭到外部打擊的時候,可能會有些人不願意出力,遭到滅國危機就讓情況變得不一樣了。

好些之前態度曖昧的人,他們回過神來發現智氏不止是要教訓衛國一頓,完全是奔著滅掉衛國來的?甭管是愛國屬性,又或是什麼原因,反正他們的態度一下子完全變了。

不是智瑤看不起衛國,真實的原因是衛國君臣以及威望足夠的人,他們幾乎全在智氏的“邯鄲”作客,僅有的那些漏網之魚根本不足以改變什麼。

衛人願意反抗,哪怕是智氏都不能罵,相反要用讚賞的態度面對,再成全那些衛人的忠義,一個個將之埋進土裡。

智氏現在面對的情況是,衛國的貴族正在反抗,周邊幾個國家頻繁有自己的動作。

魯國和宋國派出使者找周天子哭訴後,順便派出有使節團隊南下。他們要去“吳”找夫差,哪怕拉不來吳軍,似乎也能起到一些作用。比如使得智氏投鼠忌器,搞了衛國之後不敢再搞自己?

那樣一來,夫差雖然北上被打得滿頭包回去,有魯國和宋國的主動接觸,變得吳國好像有點要成為霸主的趨勢? 什麼是霸主呢?有那麼幾個階段,其中之一就是列國遭遇麻煩願意來找,隨後便是交納保護費的流程。等著想當霸主的諸侯真的有武力能給列國主持公道,獲得霸主的地位也就成為既定事實了。

魯國和宋國舉動帶來了新的效應,齊國那邊努力備戰的同時也派出使節團前往吳國。

局勢的變動似乎一下子對晉國很不利,晉國內部暫時還沒有什麼動靜,好些諸侯卻是自嗨了起來。

其實也就是晉國了,再來就是智氏真的強,強大還不吃獨食懂做人,換作其餘國家也許看到那麼多諸侯有動靜,瞎雞兒亂瞎起鬨的人一定會冒出來一批。換成在晉國?大多數晉人的思維估計是想毆打那些諸侯?

沒法子的事,其他列國對晉人的認知真沒有錯,遇到事了是肌肉先有反應,打不過才會想到原來自己還有腦子。

在臨近秋季中旬的時分,智瑤回到“新田”了。

回到家肯定是要先找智申問安。

有好些話想跟智瑤談的智申,選擇的是讓智瑤先去見一見妻兒。

智申要跟智瑤談的不是其它,主要是楚國那邊出現異動,好像是有點要出兵北上的跡象。

講道理,楚國當前最大的敵人是吳國,他們在近期又連續吞併了一些國家,並且吳國雖然想要北上卻一直在抄楚國的後路。

這樣的局勢之下,楚國出兵北上,鬧的是什麼狀況? &nbsp本章完